第140章 你听我的,别虚
第140章 你听我的,别虚 (第2/3页)
如何?”
“即使不能像医家那样显赫一时,至少也为我等学派争取一些生存空间,再这般隐忍下去,恐怕传承难以延续!”
自己编撰的被人斥责为不入流,甚至无法光明正大的拿出来,虞初着实无法忍受。
以前看不到机会也就罢了,现在有太子这个机会在前。
他必须得试试!
只不过。
“从以往事迹来看,太子对百家的态度确实友善,但儒家对我们可不太友好。”诸贺面露纠结,担忧道:
“一旦我们去了太子宫自荐,太子却没收我们,动静闹出来,之后定会被儒家记恨上!”
此处,正是问题所在。
虞初没有腿、没有嘴吗?他想投太子,自己不能去?其他几个学派的人,不能自己去?为何要聚在一起?
原因只有一个:
儒家势力庞大,他们得抱团!
字面上说儒家势大,可能太苍白,无法直观感受到,举一个例子吧。
曾经替皇帝分忧解难,在丞相之位坐到死的公孙弘,便是儒家门人!
无论这个老狐狸的底线有多么灵活,为了迎合皇帝,又选择性抛弃、改造了多少儒家思想。
都无法否认。
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儒生。
公孙弘学《公羊春秋》,担任过博士,最后以布衣升至丞相高位。 担任丞相的数年间,公孙弘为了沽名钓誉也好,真的为了儒家发展也罢,他在丞相府中建立了几座招贤馆。
不知有多少儒生汇集于此,又通过公孙弘的安排,进入到大汉官场。
这还只是其一。
仅凭公孙弘一人,提拔的再多,也没有另一个地方、或者说机构提拔的多,何处?
太学!
从太学里走出去的博士弟子,绝大多数都担任了官职,或进入九卿系统,或充入地方郡县。
虞初是侍郎,王衡是劝农掾,诸贺是大行卒史。
他们三人加起来,职位都不及一个六百石!
被儒家记恨上?
无需董仲舒这类儒家大佬发话,随便一个千石令丞努努嘴,都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虞初提议,大家一同去投太子,就是想抱团取暖。
然而。
诸贺领会了这层意思,但依旧说了自己的担忧,他是在表示——即便我们抱团,也有点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