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24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2/3页)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处之泰然。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并未点评什么,只是又勉励几句,引得一片谢恩后,随即伸了伸手。

    御阶旁的刘据会意,环顾一周,和善道:“三日前的光禄寺初试,你等经学、律法、书法等,已有考核。”

    “今日殿试,不问典籍,问时政。”

    “先当庭‘对策’,后落于笔墨。”

    对策,是大汉策问的一种形式,将问题写在简牍上,发给应考者作答。

    另一种是:射策。

    即,应考者用箭投射,回答射中简牍上的问题,类似于抽签随机考。

    而问时政,顾名思义,就是考教当下朝廷时务,在唐代科举制中,这一考试形式叫做:时务策。

    “第一问。”

    众士子屏气凝神之际,刘据言道:“治国理政,离不开财,指出当下朝廷财政弊端,并提出改正方略。”

    问题问的很白话,很直接,殿内众人听了……

    很紧张。

    因为太子刚才说的是:先当庭对策。

    书面作答,只能看出你知识储备、书法造诣等方面,但当面策问,则考验辩才、急智、思维逻辑,甚至是勇气。

    太子话音落后,殿内安静了一会儿,期间无人催促。

    片刻后。

    经过短暂思量,右侧靠后处传来一道声音:

    “朝廷当下财政主要源于田税、人口税、杂税等,除此之外,盐铁官营亦是一大进项。”

    后侧一名体格瘦削的青年应道:“田亩、人丁等税由来已久,并无不妥,但盐铁多弊病。”

    “盐铁官员贪墨成风,纵然朝廷严查,可自古财帛动人心,数百石铁官、盐官,豪富却往往比之公侯。”

    “在下以为,严查之余,也应适当放开盐铁,将其归于市税,而非专买。”

    听罢。

    立在御案旁的宦者令眼皮抬了抬,皇帝和太子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点头的动作不知是表示认可,还是表示思索。

    这头话罢。

    另一道想在天子与储君面前出彩的声音又起,“臣对赋税知之不多,但与赋税相关的告缗略知一二。”    “自施行告缗以来,小县所没收田亩多达百余顷,大县数百顷,财物、奴婢更是数不胜数。”

    “因告发之事,一县商贾中家几乎绝迹!”

    靠近大殿右前列、少年老成之相的士子沉声道:“民间恐慌已生,地方官吏却迫于朝廷威慑,瞒报,乃至不报。”

    “臣斗胆建言,废除告缗!”

    此言一出。

    刘据心中微动,龙榻上的皇帝面色如常,搁在御案上的手指却抬了抬。

    身侧的宦者令见状,动作隐晦的在一沓考卷中抽出一张,推至皇帝面前。

    只见正面写着:

    丙吉,鲁国人,狱吏,考明法科,熟习律令。

    皇帝瞥了一眼,没有给出什么反应,也因为他和太子都面无表情,殿内士子反而摸不清脉络。

    前面两人发言后,有关财政的问题又有数人作答,涉及大汉各种税赋。

    说到最后。

    有一位学黄老的士子更是建议,当效仿孝文帝,免除田税!

    额——

    只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话都敢讲。

    今天如果是朝廷百官在这儿,有很多话,即便心里想,也绝对不敢宣之于口。

    但这些士子敢,而且他们说了,皇帝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是初生的牛犊,他们的话,更多的是出于公心……

    诚心!

    待朝廷各种税赋被建言一遍,旁人要么没了新意,要么不懂税赋,全程闭嘴不言。

    此刻,刘据适时开口道:“第二问,农桑者,天下之本也,朝廷欲寻兴农之策,诸位可有献计?”

    相较而言。

    这第二问比前一问更难,因为偏向性更强。

    就像此时此刻,刘据说完后,相继开口的几人都是笼统作答,而且说的也多是老生常谈,诸如设农官、劝农云云。

    并无突出的亮点。

    皇帝出这道题,是为了向外传达自己重农的主旨,也并非真的指望一群年轻士子有何实用妙策。

    却不料。

    就在刘据也这么以为,准备问下一个问题时,大殿最后面响起一道厚重又略显犹豫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