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风筝

    第209章 风筝 (第3/3页)

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

    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是传统中国风筝中一个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独特的品种。而且灵芝风筝上带长弓,紧张藤弦,风吹弦鸣,声传天外,是名副其实的“风筝”。

    一九九零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

    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阳江市由此被称为“纸鹞城”。

    开封的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扎工精细。开封风筝大体可分为6类: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等;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桶形类风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

    “巨龙飞腾”大型风筝长两百余米,头部重二十千克,腾空后的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开封还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收藏,还可放飞。

    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开封的风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在开封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

    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以不生病。而且风筝寄托着希望,如在燕子风筝上画了鱼,隐含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风筝上画了蝙蝠、桃子、松树、仙鹤,意思是有福、有寿,松鹤延年。

    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

    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使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

    大约在八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因此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

    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而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

    鸟筝一般有两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

    每年的二月到四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据记载,泰国人自古以来就陶醉于放风筝的乐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庙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风土人情的壁画,其中就有放风筝的篇章。

    放风筝几乎在泰国历史的每一个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时期,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在皇宫上空放风筝。

    在一些史书上甚至还有把风筝作为交通工具和战争武器的记载。

    当你看到一个个精美别致、多彩多姿的风筝,翱翔于蓝天时,必定要确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长制作和精于此项技巧的行家了。

    泰国以风筝为主的活动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斗风筝比赛了。

    斗风筝赛,或者也可讲是“斗风筝”,是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策略的。

    在风筝比赛中,时间的选择,操纵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风向的利用,这些因素都是决定胜负的必然因素,同时操作者特别是双方队长的临场发挥和指挥技巧也十分重要。

    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就有特为比赛制作的风筝来参加比赛的记载,例如有一种“朱拉”风筝,为五角星形状。虽体型巨大,飞翔起来却非常优雅。做时要会精于计算,要有丰富的经验及有制作风筝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风筝,而和“朱拉”风筝相斗的则被叫作“帕抛”风筝,为菱形带个长尾,个型小巧但战斗力却非常强。在风筝比赛中,小巧的“帕抛”风筝会去挑战强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边,当“朱拉”进入它的圈套后,被它紧紧地缠住拉了下来。许多“帕抛”还会结成一队共同去对付一只“朱拉”。一般来讲,“朱拉”风筝可轻易斗败织小的“帕抛”风筝,但更多的情形却是被一只或几只“帕抛”缠得失去平衡,一头栽了下来。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后就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而后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而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到两米之间,宽与长相仿。

    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要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在他们的意识中,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

    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

    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官方单位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

    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纸。

    荷兰曾在一九八四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而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八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升空。

    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装置之一。

    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

    而在二次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到了四十年代,英国海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置配置在驱逐舰上。

    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他们所流行的风筝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自从一九五六年,他们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胶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

    美国相当流行的特技风筝,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

    中国潍坊万人放风筝,曾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二零一一年的四月十六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在此宣布中国潍坊举办的万人同放风筝活动以一万零四百六十五只同时放飞的风筝,刷新了二零一零年加沙六千一百九十八人在此项目上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十六日当天上午,在中国潍坊滨海海边,当地万余市民同时放飞出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海风吹拂下一跃而起,万千彩鸢飘然起舞、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场面蔚为壮观!

    为体现此次创纪录活动的权威性,整个活动严格按照世界吉尼斯的规则,对放飞、场地、计算等规则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参与活动的每名放飞者,只放飞一只风筝,线的长度在十英尺以上,所有风筝在空中持续三十秒以上。活动举办方表示由于参与人数众多,放飞时按照吉尼斯世界纪录许可的方阵式计算方法,将放飞人员分成了二十二个放飞区。每个放飞区都有五百人,整个活动在独立监督员监督下进行,最后报吉尼斯现场认证官进行了确认并现场公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零零六年的五月二十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零一四年八月五日,一只面积为一千五平方米的“章鱼”软体风筝,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希拉穆仁草原举行的草原风筝节上放飞升空。

    这只软体章鱼风筝,曾是世界最大风筝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由来自天津的黑哥风筝队于二零一三年历时三个月而制作,要放飞这只最大的风筝必须由草原上的重型推土机牵引。

    二零一五年的四月四日,重庆武隆二零一五国际风筝放飞节开幕。

    专业人士现场举行世界最长风筝六千米的放飞表演,远超五千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风筝由两千片印有“中国梦”的片叶组成,全部放飞升空需要花上六到八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