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绒绣
第215章 绒绣 (第3/3页)
刘佩珍在30年代末就用绒绣绣制人物肖像,代表作有“高尔基”、“莫斯科大学”、“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刘佩珍首先运用绒绣拼色工艺,解决色彩过渡的难点,创作出第一幅人物肖像《高尔基》,开了中国绒绣艺术品之先河,而这标志着绒绣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进入了绒绣艺术品的创新时期。
1949年9月刘佩珍以上海第一针艺厂职工的名义,绣了《毛爷爷像》献给第一次全国人民会议开幕。1954年,上海绒绣业先后在浦东东昌和高桥地区成立红星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和高桥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后,绒绣工艺步入了企业化发展。
高婉玉在50年代初对绒绣工艺进行改革。首次进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绒绣用线颜色从固定的几十种增加到近千种,并运用擘线、拼色、加色等技法,解决了绣制人物肖像时色彩转折过渡的难题。中国的绒绣普遍采用这种绣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爱的周总理”、“孙中山与宋庆龄”等。
美术专业出身的高婉玉,1952年在绣制《斯大林像》时,首次用自行染色、配色和劈线、拼线、加色等技艺,解决了绣制人物肖像时色彩转折过渡的难题。她还用九宫格在麻布上按比例直接打格放大绣制,创造和丰富了上海绒绣的制作工艺,目前中国绒绣都普遍采用这种绣制技法,这是绒绣技法的一个飞跃。从而使得绒绣艺术欣赏品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她绣制《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夜景》时,采用人造丝绒表现灯光,取得了画面华灯灿烂的效果,突破了材料使用的局限性。在1979年高婉玉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而同时代的张梅君,她创造了不见针迹的双面绒绣和粗细麻布镶嵌绣新工艺。张梅君的技艺特点是作品色彩层次丰富,人物形象刻画逼真细腻。代表作有“周总理与尼赫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南湖纪念船”等。朝阳绒绣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早年从清皇宫流传至民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北方独具艺术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
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在形、神、色、光、工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上海红星绒绣厂绣制的《上海豫园夜景》《无锡寄畅园》分别于1983年、1988年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而在九十年代后,绒绣艺术品开始趋向于大型化与建筑装饰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