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半导体产业会议
第三百四十七章 半导体产业会议 (第2/3页)
你,做不出来就是做出来,海湾科技得到EUV光源系统的完整设计资料都好几年了,还不是没能搞出来……
因为难的不是光刻机的设计本身,而是各子系统!
尤其是各子系统里的各种高精尖的零部件!
DUV光刻机里头的镜片……就摆在那里,各种技术指标全球都知道,有本事你也造一个……
全球范围内能够造这种镜片的只有三家厂商:德国蔡司,尼康,仙女山控股旗下的南江科技。
南江科技的镜片除了供给光刻机外,还供给卫星,科研设备,顺带也做民用的消费级镜片,比如手机摄像头的镜片这些,乃是目前国内技术能力最顶级,全球范围也是前三的存在。
为什么南江科技能做这种镜片?因为他们拥有多家研究机构手工定制的专项设备,比如离子束抛光机……其他企业,你连购买这些设备的途径都没有。
因为这些设备根本就不是市面上的量产设备,而是属于严格管控,各科研所里折腾出来的顶级设备!
没有一大串部门的批文,根本买不到。
HDUV-600光刻机,也算是当下最顶级的工业设备了,这玩意其实可以随便卖,是个国内晶圆厂企业都能采购到,甚至海外晶圆厂经过批准也能购买。
但是造光刻机零配件的一些核心设备,看都不给你看……
很多东西,不是说想要抄袭都能抄袭的,想要抄袭,你也得造的出来才行……
从材料到加工,每一步都是天坑。
海湾科技的背后,是仙女山控股体系两百多家企业,而仙女山控股体系的背后,是国内数千家企业以及一百多个研究所,数十所顶级高校……其他企业,很难搞的,没这条件。
当然,如果是欧美系国家的企业,他们不受制裁,可以自由的获得整个欧美日韩体系的工业成功,那么也能够攒出来……只不过对于欧美系的厂商而言,这么做得不偿失,得亏死他们。
光刻机市场很小的,一年也才那么一百多亿美元的市场,属于非常小众,且门槛极高的小众市场。
欧美市场有了ASML在前头拦着,尼康和佳能的生存空间极限,已经举步维艰,此外美国英特尔,格罗方德,高通等美国半导体行业公司,一度想要在美国搞一家光刻机厂商,这个过程当年徐申学其实也有参与……为的是给ASML使绊子。
但是后续这个计划举步维艰,最后英特尔等公司也是不得不放弃,转而采取了控制ASML的方式。
而华夏这边其实也差不多,已经有了海湾科技在前头,国内市场基本上没有第二家光刻机厂商生存的空间了。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能抄都算是你本事……
而海湾科技,则是属于那个能抄出来的!
————
海湾科技的HDUV-600型号光刻机量产并出货,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一些讨论,也引起了一些普通人的关注。
而国内的一票晶圆厂们一个个各种资讯打探,然后下订单,苦巴巴等着这种先进光刻机。
六月二十九日,徐申学出席了一个半导体行业会议,在会议上公式化演讲一番后,就和国内的一群半导体行业的企业老板们坐下来简单交流了一番。
一些半导体设计行业的老总们,则是希望获得先进工艺的代工,比如十四纳米工艺……这一工艺的产能比较紧张,毕竟大部分都需要用来满足自产,少数剩余产能也是被大客户包揽,普通客户需要排队。
一些人就希望和徐申学这边游说一番,能够尽量的拿到产能。
对此,徐申学也只能是打太极拳,毕竟这一工艺的产能非常紧俏,答应了这家,另外一家怎么搞?
所以只能是推给智云微电子那边去处理,自己则是打哈哈不给什么承诺。
而一些晶圆厂的老总们,则是需要尽快的拿到先进的HDUV-600型光刻机。
中芯,北方的华力微电子,北微等几家国内一线的晶圆厂,都指望着用这款光刻机来突破十四纳米工艺呢。
但是他们想要拿到货,最早也要明年了。
今年有限的HDUV-600的产能,将会全部供货给智云微电子,用于十纳米工艺以及后续七纳米工艺的生产。
智云微电子的十纳米工艺已经完成了技术验证,目前还在提升良率当中,而使用之前的HDUV-500A光刻机来做这个等效十纳米工艺,也不是不能做的,但是良率太低,成本太高,商业化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等到明年的十纳米工艺正式量产,其实是会有HDUV-600型光刻机来承担的。
此外,实际上后续扩产十四纳米工艺的话,也会使用这一款光刻机,主要是产量高,性能好,综合成本要更低一些。
因此智云微电子,对HDUV-600型光刻机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这也导致国内其他晶圆厂想要获得HDUV-600,难度还是比较大,数量也少一些。
当然,他们其实也买不起多少,因为这款光刻机非常昂贵。
智云微电子第一批次采购的HDUV-600光刻机,单价达到七千八百万美元,虽然价格比ASML的NXT1980的八千多万美元便宜一些,但也是属于超级昂贵的设备了。
一些看似财大气粗的国内晶圆厂,如果要下单购买这种光刻机都得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才行……毕竟一条产线,好歹你也得弄个四五台这种级别的光刻机啊,这么一来就得好几亿美元呢。
再加上搭配的同级别的顶级配套设备……比如海湾科技里搭配推出的HSD-360型后道光刻机,这款后道光刻机也得三千多万美元。
整条产线光是各种核心设备的采购成本,都得二十亿美元起步,这还是一条产线,产能极有有限,如果要大一些的产能,搞两条产线,三条产线,那么投资金额基本都是六七十亿美元起步。
国内的晶圆厂,其实很少能玩得转,也就中芯勉强可以搞一搞,其他的也就是弄一台,两台光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