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堂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蓼莪堂 (第1/3页)

    半边街东侧,有一个不大的铺面,曰蓼莪堂。蓼莪堂与别的店铺不同,既不销售皮毛百货,也不供应茶水饭菜,却经营灵牌和墓碑。

    原来半边街虽只有半边街,却占据着左走桂林、右入沅江的陆便水利。自然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热闹非凡。就连山上的强人也往来不断,以饱囊橐。免不了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弃几具死尸于街畔。半边街人心善,从家中搜一床竹篾席,拿来裹了尸首,埋至街后的山岗上,十天半月或者更长的一点日子,死者亲属或同伙会来收魂,收尸人便带了路,爬上岗去,视那荒冢。收魂人感激不尽,拿了钱币相谢。收尸人也不客气,接了,拿回去扩充自家铺面。也有最终不见收魂人的,收尸人也无所谓,权当积德,下回有弃尸,照收。

    能与强人抗衡的,恐怕就是那帮排佬了。排佬们从巫江上游放排下来,在闯巫江的大旋涡之前,必在半边街外弯排休整。他们人多势众,加上入沅江过洞庭,早练就一身豪气,手中竹篙挥舞起来,不比强人的刀子差劲。龙虎相对,自然有两败俱伤的时候。这样,街后的岗上免不了又要平添许多坟堆。

    蓼莪堂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蓼莪堂常年堆着打磨好边角的石料和削好了式样的木片,没买主时,是不上字的,待收魂人到岗上祭拜过亡灵,来蓼莪堂购置灵牌和墓碑,再按买主要求雕字。灵牌是收魂人捎回去立家先牌位的,才二尺见长,刻上亡灵名讳即可,故立等可取。墓碑复杂些,除了名讳,还有生卒年月,籍贯生平,得多费些工夫。所以收魂人述完碑记内容,雕匠便说:“先去别处买点土纸香蜡,给亡灵寄些零花钱。墓碑明早来取。”买主便“嗯”一声离去。第二天清晨,铺门一开,买主与灿烂阳光一起晃入蓼莪堂,墓碑已雕就置于堂侧。见那碑字隽秀灵动,买主已是眼亮三分。将墓碑弄去岗上安毕,离开半边街前,还不忘到蓼莪堂来向雕匠说句感激的话。雕匠于是行个喏,目送客人幽幽离去,走进那缠绕着艳阳的氤氲里。

    这雕匠姓王,生得额高颐阔,唇厚嘴宽。半边街人有句“男人嘴大吃四方”的俗语,大家都叫雕匠为王四方。王四方不是半边街人,系巫水上游一户远近闻名的石匠世家之后。据说,他曾与一位叫麻大炳的拜把兄弟召集起一个排帮,在巫、沅线上闯荡过好几年。自然常在半边街弯排,与横行一时的蒋老五匪股遭遇过几次,结下了宿怨。这天风高浪恶,王四方和麻大炳的排帮比往常晚了一个时辰抵达半边街。明日要闯巫江口那个大旋涡,当然要弯排上岸,以养精蓄锐。谁知刚一离排,就与蒋老五匪股相遭遇,稀里糊涂厮杀起来。这伙匪股非常凶残,县保安大队多次围剿都无功而返。当然,自巫江口闯荡过来的排佬们也并非等闲之辈,谁身上都有些本事,一上场就用竹篙将匪股扫翻一溜。不料这伙匪股新近弄了几枝破枪,开起火来,排佬们只得弃木排和死难的兄弟,作鸟兽散。王四方在水底浸了一宵,第二天蒋老五离开半边街后,才敢冒出水面。可他的排帮已不复存在,木排被匪徒们搅散,随流漂走,兄弟们不见踪影,连麻大炳也不知是死是活。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