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第一零六章
106 第一零六章 (第2/3页)
宋时黄河在大名附近摇摆的厉害。
漳水、卫水那时属黄河的支流,黄河水泛滥,导致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朱橚不禁出声,“这是什么意思?”
他毕竟是要和土里的植物、粮食打交道的,如今,也是很关心土地的问题。
他又猜测:“是不是指土地没有肥力了?”
朱棣试图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指土地里的盐卤变多了,这地,也就寸草不生了。”
老朱沉吟着点头:“不错,土里扒拉粮食的农民都知道,水泡久了的地,就不行种粮食了。”
【黄河自己拍拍屁股夺淮入海了,却在华北平原留下了地上河道,泄水常常受阻,因而,哪怕漳水已经投入海河河系,也不能摆脱辣妈河的遗毒。
明清的小冰河让极端暴雨天气出现的更频繁了,漳河、卫河,从此泛滥成灾。大量沙荒之地出现,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可能还影响了地下水,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
从1401年到1872年,471年间门,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每9年不到来一次。
实在太惨了,漳河还得了个“桀骜不驯的漳河”诨号,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
地下水他们明白。
井水就是地下水。
老朱摇头:“确实,那时候,地里打出的井,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没法吃。也许,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他有点羡慕,“这后世的人,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既然明白了,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这庄稼,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
【除了水灾,还有蝗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门发生”。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
“适大旱,蝗集御前芦场中,亘数里。希言欲去芦以除害,中使沮其策,希言驱卒燔之。”蹇义背了一段宋史,道,“旱灾与蝗虫之关系,南宋越国公赵希言已认识到了,只是,他以为蝗虫与芦苇有关,原来避免河床裸露就可以了吗?”
这也是在场众人都不知道的一点。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林认为,蝗虫产卵至少需要以下三大条件:
一是要有荒地。
一是土地上要有空隙,植被覆盖率超过80,就会使蝗虫无处产卵。
三是18—20的土壤含水量是蝗虫产卵适合的湿度。】
朱元璋震惊道:“怪不得说水、旱相间门,这得有水,又不能很多水。如此说来,不但治水会帮助减少蝗灾,植树也可以防止蝗灾?这万事万物,还真是息息相关啊。”
【反正,不稳定的水位,绝对促成了大名蝗灾的诞生。明代,这地方共发生了28次蝗灾,为县志记载以来历朝之最。
嗯……不过明朝其他地方蝗灾也厉害,据统计,它共有205个年份都发生了蝗灾,占王朝总存活时长的743。也是前所未有的离谱数据。】
朱元璋再一次觉得,自己治下的大明,摇摇欲坠,破破烂烂。
那破破烂烂的,就是被那铺天盖地的蝗虫,给撕咬出来的!
朱权默算了算,震惊道:“我们只有276年吗?”
现场,突然一声痛不欲生的“啊”!
那是朱棡,突然捂住了自己的胸口,就算是坐在椅子上,他也摇摇欲坠:“你算错了吧!再算一算!”
朱权委屈了。
这么简单的算数,我能算错吗?
“就算再算一百遍,也是2759……”
他突然发现,现场里的大家的目光,突然变得阴森森起来。
这样森森如狱般的感觉中,他唯唯诺诺:
“我……我……可能……那个……错了……”
老朱破大防:“搞什么,就咱们大明有小冰河期,其他朝代,都没有是不是?这贼老天,就转给我们大明降灾殃吗?看看咱们,不是水灾,就是蝗灾,还有干旱!若是没有那什么小冰河,咱们大明,五百年也是轻轻松松的!”
被赶到外头的朱樉,在外头大喊:“不,老爹,你还有堡宗——还有那小冰河期,肯定会过去的,后代那兔朝,就没有这小冰河——这证明,还是我们大明,活得太短命啦——”
老朱觉得自己早晚要被这些儿子气死掉。
他颤抖的手指,再度指向朱樉。
好在,在他发话之前,光幕又开始说话。
否则,这朱樉,高低要被拖出宫去。
【up这时候不得不感叹一句,都说李世民吃蝗开启了我们华夏吃货民族的吃蝗大业。
但现在,我们吃的都是人工养殖筛选后,富含营养的蝗虫——一般为中华稻蝗。】
朱棣抱头。
后代人都在干什么啊。
野生的蝗虫居然不够吃,还要人工饲养来吃?
怎么回事,普通的东西吃多了,要吃一点刺激的是吧?
【而且吃之前,需要清理干净内脏,浓盐水浸泡+高温油炸杀菌。或者磨成蝗虫粉当宠物饲料,给它们增加蛋白。】
大家一愣。
宠物可以吃蝗虫粉,听上去还挺有营养的?
但朱元璋骂道:
“谁会用油去榨蝗虫啊!你家油那么多啊!这不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翻版吗?”
他心中也有点酸溜溜的。
感觉大明的百姓,和那兔朝的百姓,差别也太大了。
就有点生气。
【李世民吃的活蝗虫体内是有寄生虫风险的,有时候蝗虫死了,里头的铁线虫还在那边爬……他没和朱棣一样害瘕病,是运气好。】
朱樉就算身在灵堂之外,他的灵魂是在灵堂之内的。
闻声,又是大喊:
“朱棣那是贪嘴,唐太宗那是功德无量,不能比,不能比,不一样的!”
【友友们现在应该是很少听到国内蝗灾的消息了,偶尔新疆那边有一点,但基本都ok。
上一回铺天盖地的蝗灾宣传还是非洲蝗灾蔓延到隔壁三哥家和巴铁家,我们为了御蝗于国门之外,派专家奔赴巴铁家援助。
嗯……非洲沙漠蝗确实很恐怖,高达4000亿只,难以想象啊,看那视频密集恐惧症犯了,咱们国家每平米十几只已经被定性为严重蝗灾了,擦汗。】
朱棣先脱口称赞:“御蝗于国门之外,这兔朝,果然强!”
至于那新出的名字,朱棣又是拧眉:
“这三哥又是谁?怎么还配被兔朝称一声哥?”
他心中不禁为那兔朝暗暗着急:这兔朝,已经有一个丑丑了,又有一个老大哥了,又来一个三哥,兔朝,你要争气啊!这些国,都环伺在你身边,对你虎视眈眈呐!
【而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也在拼尽全力与蝗灾搏斗,朱棣也不例外,翻开他的太宗实录,随处都是赈济蝗灾的记录。
他不但赈灾,也预防。
大明会典记载,自永乐元年起,吏部就需要向各处下达指令,每年初春,派人巡视境内,看到初生之蝗,设法扑捕,务必赶尽杀绝。如果坐视,导致蝗灾蔓延的,罪之。
同时会追究到省级官员和巡视组成员的连带责任。每年9月、11月都需要定时下发文件提醒,此为永例。
如蝗灾爆发严重,他有时会派军队前往捕蝗。捕蝗结束后,会让御史前去复验。
宣德9年呢,朱瞻基还加派了锦衣卫、给事中、御史去捕蝗——友友们看电视剧里那些冷面锦衣卫酷哥男主,想到他们抓蝗虫的样子,会不会有点好笑。
弘治7年,参考宋神宗的《捕蝗诏令》中百姓捕蝗可换钱粮的规定,“命两畿捕蝗,民捕蝗一斗,给米倍之。”】
蹇义稍作纠正:“《汉书》平帝纪里,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诣吏,以石斗受钱。西汉的时候,就有以蝗换钱了。北宋时,只是指定成具体法律了。”
大家更关注的是冷面酷哥。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冷面酷哥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锦衣卫抓蝗虫的笑点。
猜测过去,就是以后会有很多拍摄锦衣卫的电视剧。
他们纳闷:锦衣卫有什么好拍的。
朱棣大摇其头:“还不如拍拍我怎么治理蝗虫,治理水灾。”
朱元璋点头:“既然这政策不错,那就从现在开始实施吧。”
朱棣:“?”
等等,那算您的政策,还算我的政策?
朱棣试图争取署名权:“爸爸,要不我写个折子给你……”
老朱呵呵一笑:“就不用了吧!这后辈,都已经说明白了。”
朱棣含恨,并当场好胜心起,暗下决心:
未来的自己,做的这些,又算什么!
我的未来,会比这未来,能干百倍!
【朱棣忧心百姓,因各地蝗旱等灾情,永乐元年4月,登基都10个月了,不曾修缮朱允炆焚毁的东宫,一直把它将就着当做自己的后宫。
还写信告诫弟弟朱桢,学学自己,别惦记着兴造宫室,且等民丰再说。】
朱元璋那蕴含着死亡的眼神,落在了朱桢身上。
“嗯?你也喜欢造宫殿?”
朱桢呆呆站在原地,他排行第六,正好排在朱橚之下。
但是从头到尾,如今都这么久了,他终于出现了一次……然后就是被骂吗?
而更令他痛不欲生的是,老朱的数落喋喋不休:
“哼,肯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