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咱们动手的好时机
第二百七十七章咱们动手的好时机 (第2/3页)
“主要是我在翰林苑闲置了三年,在吏部无甚根基,潘云峰在吏部耕耘多年,大多数人皆是他的门生。”
“唉,如今他又是宰相,他说话也确实是比我们好使。”
王渊摇了摇头。说到:“朝中秦桧的众多党羽们已经投靠了潘云峰门下。而其中同流合污者众多,不胜其数,百官之中能洁身自好者寥寥无几。”
“团结他们,怕是行不通。我看咱们还是得安插自己的人上来。”
徐川和赵构的意见出现了偏差。
若是要争取人心,就需要公开的和潘云峰这些人作对,还要去结识百官,与他们交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与他们交好。
但实际上赵构在原来对锦衣卫的安排中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赵构不想让锦衣卫去查那些高官大员,而是让他们去查六品以下的人。
这样,上层的官员结构,依然被赵构牢牢把控。
锦衣卫就算是有证据已经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的摆在了赵构面前,赵构也有理由去反驳,让锦衣卫查不动。
毕竟官员的升迁任免实际上仍然是由赵构直接说了算。
而下层的官员中则大多数是因为忌惮锦衣卫的追查,而主动投靠到了潘云峰的怀抱之中。
赵构的行为,客观上断绝了徐川拉拢下层官员的道路。
某种形式上,是他把锦衣卫、把徐川成为了自己把控朝廷的有力工具。
徐川仍然处处受制于赵构。
这是徐川所不想的。
当初将秦桧抓起来的时候,徐川本以为自己将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权力。
结果事情却出乎意料,赵构直接剥夺了他指挥使的官职,把他闲置到了翰林院。
这一次,徐川不打算再让赵构有这样摆布自己的机会了。
从翰林院开始重返朝堂,直至权倾朝野,架空赵构,做大宋事实上的决策者。
听完王渊的话,徐川想了一下,点了点头,不过还是说道:“还是要需要团结一些中间派。有些人虽然是在他们的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