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6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3页)
中来救拔众生,所以叫观世音。
这位菩萨即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在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是古佛观音——观音如来。我在那个时候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这时候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师说:什么是闻慧呢?听闻法义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听闻到《楞严经》法义之后,知道…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刚开始是一种信心,所以闻慧本身没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哦,原来我心中有一个家,但是你还没有回家,你知道有个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调伏妄想,你开始念念起观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问你自己你当下的念头,是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们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顿好,再来处理问题。
三、修慧──就是旋根脱尘,断惑证真,加上禅定的加行,开始断惑证真、脱离外尘、脱离六根。
这就是整个修学三昧的次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次第,这是他过去一个简单的因缘,再看他的依教修证:
庚二、依教修证(分二:辛一、总叙圆修。辛二、别明破阴。)
依止闻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辛一、总叙圆修
先看第一段,拢总的叙述他整个修学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圆通的重点,就在这一句话──初于闻中。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要把心带回家,把生灭的、妄想的心,一个住在事相的心,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个离相的心性。但是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这里他所假借的是什么呢?闻。
闻是什么呢?
比方说──我们现在请维那师,敲一下引罄…锵…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住在声音,你回光返照,你为什么听得到声音?能听是谁?听声音的是谁?把那个谁找出来。说:为什么桌子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你就听得到声音呢?闻,因为我们耳根当中有个听闻的功能,你就从那个地方进入。生死凡夫是从闻里面出来,听到声音就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然后被外境绑住,不得自在。
这里的初于闻中──就是从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然后反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找到我们的家。怎么找呢?入流亡所。前面是讲那个门,那么这个门进去以后,怎么办呢?入流──就是观照真如,叫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入于生死之流,入于法性真如之流。那么入流──指的是它的观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个所破的执取。什么叫所呢?就是五阴──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执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时候,就把他对五阴的执取消灭了。
我们看附表第七:
耳根圆通就修这一句话──『入流亡所』
你要把妄想破坏──
你一定是先要有智慧──先有入流;就是你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方法,慢慢的入于真如佛性之流,也就是──你慢慢的安住清净的真如、无相的真如。
这样有什么功德呢?消灭了五阴假相的执取,把这个五阴的妄想慢慢的消灭了。
这个五阴的妄想──在本经当中是配合六结,比方说色阴:
从眼根来说──是明、暗,光明跟黑暗。
从耳根──来说是动、静,动就是有声音,静就是没声音。
从鼻根来说──是通、塞,是畅通的或阻塞。
从舌根来说──是恬、变,平淡无味叫恬,变就是酸甜苦辣…各式各样变化的味道叫变;恬是没有滋味,变是有滋味,这个是舌根的两种障碍。
从身根来说──是合、离,你跟身体是合—接触,或者是分离。
从意根来说──是生、灭,生就是有想,灭就是无想。
一、这色尘当中,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结,就是动结跟静结两个结。这个结就是绳子打结那个结。二、受阴──受阴有一个叫根结。三、想阴──叫觉结,它为了显那个明了的觉性,觉心现前,这个是想也是个结,你要住在这个地方就变成障碍。四、行阴──是空结,一种无相的、空的相状出现,它也是一个结。五、识阴是灭结,所有生灭的因缘消灭了,一种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也是一种结。所以在耳根当中是六个结──动、静、根、觉、空、灭,刚好配合五阴。
辛二、别明破阴(分五: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我们在回家的时候──第一个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穿五件衣服,你当然先脱最外面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脱里衣!五阴它是一层一层的,色阴破了→受阴才现前;受阴破了→想阴现前…。所以我们现在把心带回家,是五个次第──先从外在的尘相当中带回来。那怎么带回来呢?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就是我们对于六尘的执取,叫做所入。我们住在耳根来说叫做动相、静相,坚固的把它执取,别人一讲什么话,我们心就住在上面,即便没有人讲话,我们也是住在一个没有声音的相状。那么这种有所住的心既寂,被这个回光返照的智慧给慢慢的破坏了,这时候我们对于外在的动相、静相,清楚分明,但是我们不再受到它的干扰,了然不生,就是不再生起执取了。有声音也好,没有声音也好,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善用这个声音来弘扬佛法,我们善用声音来赞美佛陀,但是我们不再被声音所系缚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天德山禅师去参访龙潭禅师。看这意思…走了很久的路,所以他到龙潭禅师道场的时候天黑了,龙潭禅师慈悲啊,就亲自为他安单,拿一个蜡烛走在前面,德山禅师走在后面,快到寮房的时候,龙潭禅师突然间把蜡烛吹熄!本来是光明的嘛,突然吹熄…一片黑暗,德山禅师当下开悟!因为我们一念心性本身──不是明相、也不是暗相,但是我们随缘遇到光明就看到光明,遇到黑暗看到黑暗,所以他从明、暗的变化当中,回光返照──见到明、暗的是谁?他从他遇到境的刺激──回光返照,看到他离相的心性。
《楞严经》的意思是说──
其实: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事情,都不是你生命的全体,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乃至于你今生,也只是你无量的心性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看那么重呢?你今生只是一个心性当中的一个小水泡,一个大海的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当然你好好利用这个水泡,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功德,但是你要住在上面,那你就是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你要无所住,这个水泡才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对于五阴的执取,只有两个字,就是──
要你放下。你不放下——你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在那个地方打转!
你一个广大的大海,你只认那个水泡,那你就很狭隘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什么?外在的六尘,动静二相,明暗二相,放下!但是放下,可没叫你去把它破坏,你还是清楚分明的。不是说放下,我现在眼睛把它闭起来,耳根不要听,不是这样!你照样听,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你的心不要住在上面,关键在这个地方。
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
前面是一个外在的色尘,这以下是内心的作用──感受、想象、造作、了别,这都是内心世界的放下。前面是放下外境,这里是放下内心。我们看感受: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其实《楞严经》它整个方法都一样,只是过程不同,就好像我们回家坐火车,经过了台中站、桃园站、台北站,但是火车是一样的,方法都是回光返照,没有什么差别。它的整个过程,色阴一破,如是渐增,这个渐增,什么渐增呢?你回光返照的功夫渐增了。
所以:闻所闻尽,第一个闻就是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第二个所闻,是所闻的动静二相。前面是把所闻的动静二相消灭,这个地方把能闻的那个受——那个根的受给消灭了;前面叫脱离外尘,这个地方是脱离内根。感受──我们一个人被感受牵缚,在《楞严经》上说,就好像一个人作恶梦。你看你作恶梦的时候,双手都在、双脚也在,但是你不能动,手足虽在却不能动;表示说,我们明明知道说这样做不好、我们也不想起烦恼,但是你就一定要起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就是住在感受,你不得不被这个感受来牵引。这时候我们慢慢对感受,也慢慢这个感受也放下,这个是闻所闻尽。
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这是放下对心中的想象──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不住──第一个尽,指的是动词穷尽;穷尽这个闻,这个闻是感受。这等于是把前面的文再重复一次…尽闻——穷尽对于感受的执取,把这个执取给消灭了、穷尽了,叫尽闻。不住,就是你内心不生满足之想,你继续的回光返照、继续的走回家,不要住在这里。
到最后有什么好处呢?觉所觉空。我们一个人感受消灭以后,就产生一个觉──灵灵觉觉的一个明了的心现前,这个就是你的想象,这时候觉所觉空──能觉的心跟所觉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样的想象,也把它消灭掉,或者说把这个想给放下。当我们把这个想放下以后,古德说是如鸟出笼啊,生死自在啊!
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凡夫的想象,不管你怎么想,想好的、想坏的,一定跟贪恋娑婆有关系,一定带有一种贪恋的心。所以我们要建立对净土的想象,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彻底的放下,然后重新再提起来。
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这更微细了──行阴,这个行阴就是内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