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3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3/3页)
的时候也是一念妄想而走,那你中间是什么?当然也是妄想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考考大家对因缘观的功力到什么程度。你们觉得善念比较重要还是善业比较重要?对你来生的影响,善业比较重要还是善念?哎,对了,不错!教理基础不错!善念是主要因素,善业是一个助缘。就像你今天种苹果,你一定拿苹果的种子嘛,你拿葡萄种得出苹果吗?不可能,因为你这个亲因缘是种子;善业是助缘,是阳光、水分,是让这个水果长得更漂亮、更大而已嘛。你来生往生到哪一道,跟你的善业没有直接关系啦。
所以,在戒律里面讲一个观念说,一个人如果不断做慈善事业,他看到众生苦恼,花钱布施,做很多慈善事业,但他经常起恶念,他老是想的都是杀盗淫妄的恶念,诸位知道这个人来生会去哪里,诸位知道吗?戒律上说,他会往生到畜生道,然后他在畜生道享用他安乐的果报。这个狗啊,别人对他特别宠爱,他有他专人的人照顾他,他有他专人的医生,他吃东西有人照顾他的,因为他的善念是关键。所以你不要以为你造善业来生就到人天道,不是!到人天是要有善念的。
天台宗讲种性,你要有这种善的种性,你才可以往生到人天。所以,一个人经常起恶念,虽做善法,他是堕落到畜生道去享安乐的果报。所以你的思想、你的善念是整个三界的一个主导者,而善业是一个助缘。我们应该是这样讲,布施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这个安乐的果报不一定表现在人天当中,不一定,也可能表现在畜生道。你看有些畜生道福报比我们福报还大。你看美国那些人对宠物的照顾,福报大过我们,但是它是一个畜生,它不能修学佛法,障碍。
这个地方讲,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六道轮回的关键在于你心中的想象。你开始有妄想的时候,你就产生六道轮回。生死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你开始打妄想的时候,你就有生死。这个地方先找出问题点。所以说,我们今天讲破妄想。破妄想不是把它的相状破掉,因为相状是破不掉的,妄想还是妄想,但是破它的根——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妄想是没有根的。佛陀是找它的根,因为你把根破坏,它根本没有实体,它只就是一个,什么叫妄想呢?哦,你的眼睛看到这朵花,突然间打一个妄想。就是根境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妄想基本上,你不管它,它会自然消失掉。
问题是我们多事,我们根境碰撞的时候产生一个妄想,然后我们就住在妄想当中,就使令这个妄想的势力开始有生命力,开始活跃起来,就开始造业了,就为来生开始在累积来生的力量。所以,当你知道达妄本空——妄想是本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住在妄想,因为你消灭不了妄想。你一消灭它、你一抗拒它,它反抗力更强。所以要知道,不要抗拒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我们都不是它的对手。
《楞严经》把妄想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表层妄想,这个是很简单对治的,比如今天吃饱了没有、吃什么东西,这是表层嘛。但是它有一种深层的妄想叫坚固妄想,这个妄想你很难对治的,你只能够无住。你知道它起来,你只能够保持觉照,我不随你转。坚固妄想你一抗拒它,你就糟糕了,你肯定被它吃掉了。我们遇到弱的敌人,可以把它调伏;遇到强大的敌人,你要闪。《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不能去抗拒。那我们现在不住妄想,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它到底是不是有实体。看这段,那么这以下就开始破妄想了,它是没有根的,它只就是一个根境和合的一种虚妄的假相。
好,我们看第三段,戊三、牒其内执,佛陀就正式地牒示内在的执取,就是说,妄想到底有没有根呢?看他正式地牒示妄想的相貌。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先看佛陀的问,再看阿难尊者的回答。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你心中的想象跟你心中的感受到底在哪里呢?你那么在乎你的感受、那么在乎你的想象,你一有这个东西,你就一定要住上去。那我问你,它真的是有真实的体性的东西吗?如果它有真实的体性,它一定有一个处所。你可不可以把它的处所找出来?阿难尊者说,这个很简单啊,一切的众生都是把心中的想象是在身体里面嘛。想象力在哪里呢?住在身体里面嘛。
阿难解释说,你看,如来的眼睛就在佛陀的脸上嘛,那我的眼睛也在我的脸上,那我的想象呢就在身体之内。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有两个回答。第一个,他认为,眼睛在脸部,这个佛陀是同意的,那是一个色法。但是,我们的妄想是活在身体之内,佛陀是不同意,破这个妄想,它不是在身体之内。
我们看下一段,佛陀先举出一个例子,再正式地破,说为什么我们的妄想不是在身体之内。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阿难!汝瞩园林,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先要破除这个妄想没有实体,他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一个如来讲堂,这个讲堂在祇陀林。祇陀林是一个很多树林构成的一个地方,在树林的中间盖了一个精舍叫作讲堂,所以这个讲堂就在树林当中。那么这个祇陀林,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个祇陀林在哪里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讲堂,这个广大的楼阁这个讲堂就在这个给孤独园这个祇陀林的中间的地方,所以这个祇陀林是在讲堂之外。就是佛陀讲《楞严经》的地方是在讲堂,外面很多的树林就叫祇陀林。
佛陀就说了,在讲堂当中,你从讲堂望出去,你先看到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我先看到讲堂的佛陀嘛,再看到讲堂里面的大众,然后再往外面看,再看到外面的树林嘛!那么佛陀就说,阿难,那你看到树林是用什么方式来见呢?用什么因缘来见呢?世尊,我在这个讲堂当中,有很多的大门、很多窗户都是打开的啦,我透过这个窗户、透过大门,我看到讲堂外的树林。
这段经文所要表达就是说,佛陀让阿难尊者确认,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的明了性、就是心的明了性是什么?先见到近的地方,再见到远的地方,对不对?你在讲堂,你一定是先见到讲堂里面的人,然后再透过窗户再看到讲堂以外的东西。好!那既然阿难尊者认为,妄想的心是在身体之内,那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你在讲堂当中,你一定先看到里面的人,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对不对?先看到近处,再看到远处。这个合理吧?合理。好,那假设妄想是在我们身体之内,那它是不是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好,看经文。
看第四段,戊四、正破非内。佛陀这个时候就正式破除我们的妄想是不在身体之内的,为什么呢?他举出一个例子。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瞻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这个道理亦复如是。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透过窗户、再透过大门,你再看到这个讲堂以外的树林。那佛陀就反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亦有”就是一种疑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他在讲堂当中,他竟然看不到近处的佛陀,却看到远处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能啊!他近处的佛陀都没看到,他怎么可能看到远处的林泉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哦,阿难尊者自己这样讲了,那佛陀就正式破斥了。看最后一段,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好,我们看佛陀正式的破斥。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我们一念心它本身是有明了性的。假设你说你的妄想是住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你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呀。那么你纵然见不到心肝脾胃,你说,心肝脾胃离我太近了,我们看东西要有一点距离的,好,这个近距离的心肝脾胃看不到,那个远距离的爪生发长,你的手爪、毛发的生长情况、你筋脉运转的情况,你应该看得到才对呀!为什么你竟然看不到身体里面的筋脉的运转,而你却看到外面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地方来判定——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既然看不到身体里面而却看到身体之外的东西,所以这个能明了的心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不可能先看到远处、而看不到近处的,所以,妄想住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那么到底妄想在哪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