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的感应道交,完全的心心相印,你必须要成就大乘善根!否则,你只是局部的感应道交,因为你的心态是有限量的,佛陀是无限量的,这两个不相随顺的。
我们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这个是要等待时间,但是起码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必须是同一个档次,必须要随顺,叫顺从。你们两个是走在同一个高速公路上。虽然佛陀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你缺乏的只是资粮,缺乏只是时间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要真实地跟弥陀全盘性的感应道交,那么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开权显实,开显真实的心性的时候了。
丙二 、别明,分三:
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大乘佛法呢?我们看下一段。
别明分三段: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那么开显真实的心性,首先要先破除虚妄。因为虚妄相在那个地方干扰,你就很难把真实的东西显出来。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先看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块。
我们在面对相状,当然这个相状不是外境的相状,我们现在谈到是内心的相状。我们内心有两种相状。如果你稍微再内观,你就会发觉,我们的心经常会有两种相状:第一种叫做依他起性;一种叫徧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是什么?这个依他,“他”指的是因缘,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叫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相,就是由你的妄想、名言分别所安立的相状,叫徧计所执性。
所以,我们现今要走入大乘佛法,开始清除垃圾的时候,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么相状呢?清除你的名言、妄想所安立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喝一杯咖啡,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个相状。如果你这个人福报很大,你这个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会有一个甜美的相状出来,不是咖啡好喝,是因为你还有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它会把外境变成美好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本身,还没有加上你的诠释,你还没有产生各种想象,这第一念,第六意识的第一念,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只是完全的业力的显现,这一块没有错。
诸位!佛法的空性,你不能违背因果思想,因为这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喝咖啡,你感到咖啡甜美,那是因为你福报大。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的影像,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陋的,这个第一念的相状都要保留下来,因为它是因果的法则。
但是你第二念,开始加以形容的时候,这个咖啡不错喔,是我去年在哪里买的,开始加以比较,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颠倒了。因为这个相状就很可能带动你的执着了,它已经为你的爱取做布局了,它已经偏离本来面目了。本来你的业力的相状,就这样子而已,那样就是那样,你给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加油添醋了,所以这个相状不断地变。你的心理素质好一点的,会如理做正面思考,你会把不好的东西讲成好的;有些人他习惯性做负面思考,好的东西讲成不好的。不管你是把好的讲成不好的,或者不好的讲成好的,这些都全部去掉。所以,无分别智,第一个,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别。
我们前面在修习解脱道的时候,对治爱取,它的速度比较慢,解脱道的对治爱取,是感受,然后打妄想,等到执着的时候,已经坚固地执着了,再来破,受、想、行,到了“取”的时候才破。
但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想蕴”的时候就破了。它只允许你有第一念的想蕴,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它永远保持当下的第一念而已;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相状就不可以了。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观,它永远像镜子一样,一切法就是“如”,就当下。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最好少讲话,你话讲得越多,你就会带动感情攀缘,后续的问题你就很难处理了。
所以,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它对治一开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叫都摄六根。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来对治,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所以你要训练自己 徧计本空,看到事情少发表你的意见,多用佛法来诠释它,用佛法来观照。为什么说你这个人业障深重?从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了。因为你妄想打得多,你就很可能产生执着,因为妄想已经为执着铺路了。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两个是好兄弟,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希望很洒脱地离开娑婆世界,你就必须要把这个第六意识收摄了,要开始收第六意识了,不能到了执着再来对治了。所以,无分别智,它是破什么?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而保持业力所显现的相状,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名言的相状跟业力的相状是怎么回事?
我们往下看,有三段, 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讲过,开始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马上观到心性的本体,一定是观到心性的表层。就像你看镜子,你不可能马上看到镜面的光明,你一定是先看到镜子的影像。
心性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是业力所现。比方说,我们看这一段:“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鬼道、畜生道、人道、 天人这四个道,这四个道他里面的内心,各有各的阿赖耶识。那么他们由他们个人的善恶业力,“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等事就是说,这四类的众生面对同样的所缘境,
比方说,看到水,那么四个众生看到水,因为他内心的业力差别不同,所以在他们四个人的一念心性当中,现出四种相状:鬼道的看到水的第一剎那,他看到的是猛火;畜生道,鱼看到水,牠是认为这是牠的宫殿房子;人道看到当然是水了;天人的福报善业强,他看到水是宫殿楼阁,所以“许义非真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状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会随业力改变。只要会变化的就不真实了,但是这一块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要保留,不能破坏,因为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到底什么相状要破坏呢?看下一个。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当我们出现第一个相状的时候,是业力,但是我们的名言,我们的思想开始活动,个人就打个人的妄想,开始把这个相状加以诠释。这个名言当然会改变这个事情的相状,相状也会牵动名言,这两个就互为客,你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这两个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两个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你这个相状影响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变这个相状。这样的一种因缘应该要断除了,你不能让妄想无止境地打下去,因为这样子会造成强大业力的刺激。
我们看比喻。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梦,虽然这个梦中的影像是虚妄的,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好像感觉到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相状分成三类,唯识学是把心中的相状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唯识所现。唯识所现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看到第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业力的表现,这个你不能动它,它没有错,你必须要承当。如果这个相状给你痛苦的感受,必须要忏悔;这个相状给你一个快乐的感受,你要赞美你的善业、你的过去。所以当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识所现,这个相状你不要采取行动。
第二念,唯识所变。产生变化了,因为你开始诠释它,开始用名言来安立它了,这个就开始变质了,可能往好的地方变,也可能往坏的地方变。
第三个,唯识所住。糟了!当你诠释以后,你开始加工以后,这个相状你开始住在上面。从今以后,你就会被这个相状开始牵着走,被它误导。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被它牵动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识所住的时候,再来对治它,你爱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识所变的时候,你就不准变。
所以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要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能够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摄的是“唯识所变”跟“唯识所住”,这两个相状要收起来。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没有加油添醋的相状,就保留这样的一个相状。这样子,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会完全沉淀下来。这个时候叫做跟阿赖耶识做一个切割。我们必须把阿赖耶识做切割,因为你的心,你如果跟阿赖耶识太多互动,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脱离你过去的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观照,所以都摄六根是都摄第二念。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共住。那么这个女孩,她辛苦了一个月,领工资了。为了犒赏自己,她到百货店去买了一个她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一看,很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妈妈在炒菜,一下子跑厨房,一下子又把这个菜端到客厅,客厅厨房两边跑。但是这个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妈妈能够赞美她几句,这个帽子买得好。
但是她妈妈跑来跑去也没有时间看,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迟早会开冰箱,结果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闷闷不乐!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她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