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2/3页)
定要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叫做珍重爱惜的心,这叫做「悦意之心」。这当中有三段,先看
(一)、知母
我们看宗大师的偈颂: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
一切众生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就是「知母」,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怎么知道呢?以下宗大师教导我们怎么观察,说是生死流转无其始,就是说事实上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生死,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观开阔,你一定要看到无量的生命,你才能够做出一些超然、伟大的佛教事业,就是你不认为你的生命只有今生,所以你能够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很淡泊,就是你看到无量生命,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前生,当然不能从外在的物质去判断,你冷静的观察你内心的变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相貌有各式各样,有善的相貌、有恶的相貌。有些人喜欢布施、有些人喜欢持戒,这种善恶功能的相貌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你经常去持戒,你今天持这条戒、明天也持这条戒,时间久了以后,你很任运的就持这条戒,你内心对持这条戒的功能就特别强大。
所以我们的内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而产生,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恶的功能。比如说你这个人瞋心很重,你经常发脾气,发久了以后你那个瞋心就很大。所以我们内心的功能,是由数数造作的业力熏习而成。我们现在的心是由去年的心熏习而成,去年的心又是去年的心熏习而成,如此往前推的时候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刚从母胎出来的时候的那个心,那个心也是有差别。比如有些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相貌是寂静、有些人的心好动,有些人喜欢哭、有些人喜欢笑,相由心生。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试问:这个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这种差别的功能,一定是有一个前一期生命的数数造作,才创造这个刚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
所以古德说: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个生命,否则你不可能刚出生的时候就有这种功能,有这么多差别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有今生,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所有的心应该从零开始。但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各式各样,当然今生的造作会加强它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一个初生儿内心当中的差别相貌,我们肯定一定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才创造这个初生儿心的差别,所以我们相信一定有前生。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还有前生,就有无量的生命。
换句话说,生死流转无其始,我们在三界流转不是今生才开始,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的产生,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入胎受生。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个母亲的生育跟照顾,所以说「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产生都有一个母亲,所以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产生这样的知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请求三宝跟上师的加持,来建立这样一种清净的正见。
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修大悲心知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能够跳脱今生的因缘。今生他跟我看起来「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今生,今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因缘而已。我们看到的,虽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亲,他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但是在无量的生命当中,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个跟我的关系密切。再看
(二)、念恩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
这个地方就是要忆念母恩。在我们的今生当中,我们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在所有的人当中,最爱护我的、对我牺牲奉献最多的就是我的母亲。我们从小出生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们的饮食、各式各样的生活要靠母亲的照顾,由于母亲多少天的熬夜,才使令我们能够长大。所以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在一切有情当中,母亲对我的恩惠是最多的,众母爱护亦如是,无量的有情过去扮演我母亲角色的时候,他对我的爱护就像今生母亲对我的爱护是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只蚂蚁,当然凡夫的情见,看到蚂蚁没有任何感觉──它是蚂蚁,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离苦得乐跟我没关系了,我自己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这样思惟是非常狭隘的,就是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就是说这只蚂蚁它过去曾经扮演我母亲的时候,她对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虽然她今生不是我的母亲,但是她过去对我的恩惠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这只蚂蚁对我有母亲的这种恩惠。
「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我们应该要思惟每一个有情,他们都曾经对我释放过这种深厚的恩德,而我现在都还没有来得及回报,所以我们忆念母恩求加持,应该去忆念每一个众生,他们在流转的因缘当中,都曾经对我们释放过恩惠,这个是念恩,忆念如母有情的恩惠。
(三)、报恩
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
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假设我们今天知道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我们还是把众生给放弃,我们不管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你自己自求解脱!就是说在圣道的修学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学声闻道,声闻道很容易的,利根的六生成就、钝根的六十小劫,你不必广修一切方便,你也不要去跟众生接触,只要观察我空法空的智慧,在空性当中把你内心的我爱执消灭掉,你就是解脱三界的生死,这是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选择就是修习菩萨道,自利利他。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今天这些在生死当中、在承受老病死折磨的这些众生,他们都跟我们有深重的恩惠,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我们还把他们放弃了,但求自身的解脱,这样子下劣的心识,「似我下劣更有谁」,比世间的善人都还不如。世间的君子,他们尚且知道要孝养父母来回馈母亲的恩惠,何况是我们一个出世的圣人!所以说「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所以今天不管我们能够做多少,但是我们的内心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希望,希望一切如母有情能够拔除身心的痛苦,他有老病死的痛苦、他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希望他能够离开痛苦;
但是只有离开痛苦是不够的,他缺乏种种的安乐,我们希望给他现世的五欲乐,我们更希望给他究竟的涅槃乐。我们内心当中,真实的发出这样的善意出来,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但是在菩萨道的第一个出发点,你应该对有情众生释放这样的善意,就是我真实的希望你离苦得乐,因为你对我有恩惠,这个就是「修悦意之心」。
我们凡夫的判断能力跟实际的相貌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多看经典你会知道,或者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我们也会知道:就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碍,你一个眼睛,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我们看不到前生,我们很多事情不明白,我们只能够靠着这种浅薄的人生经验来作判断,往往判断错误,所以使令我们胸量非常狭小。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跟历代传承正法的菩萨祖师们,告诉我们怎么样解脱你现前六根的障碍,从这个现前的因缘跳脱出来,看到无量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跟众生的生命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个观法我们要知道,这个不是假想观。我们有时候在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消失掉,这是假想观;而现在这个是一种如实观,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有情众生他曾经扮演我的母亲,这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