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18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2/3页)

的忧恼,而且是身相庄严,这个是讲到这个果报。

    宽恕跟包容当然不容易,就是对方触恼你,有时候触恼得非常的深,你要你自己去原谅对方,这个你要先正确的观照,这不是说勉强,我勉强的宽恕你这不算,就是你一定要有方便力化解之间的对立。有一个很好的观想方法,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一个人的瞋心是来自于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化解对立之道就是你要观察人性的本质。说是每一个人在因缘所生法当中有很多的差别相,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富贵、有些人邪恶、有些人善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当我们把这些因缘所生法都去掉以后,你要观察,其实每一个众生的本性,他那个明了的心性都是想离苦得乐,灵灵觉觉的心性,他想要离苦得乐的心跟我们一样。

    就是把这些因缘所生的差别相都拨掉、都拨开来,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

    换句话说,他损恼我,其实他是不得已,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他为了保护自己;我们站在他的因缘,我们可能也会这样做。所以当我们想:其实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他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他就是想要追求快乐如此而已,我们也想追求快乐;只是说在因缘所生法当中错综复杂,而创造这个因缘。所以当我们经常想:其实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就是说你不要在因缘所生法这个枝末上去思惟,把因缘所生法拨开来,看到众生的本性是相同点,每一个人其实都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

    这个时候,你就没有所谓的对立,你跟谁对立呢?他也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平等的心。虽然这个法门还不是空观,但是这个法门比空观好修,空观是甚深甚深,当然空观是更为彻底的。人跟人之间的仇恨,哪一个国家跟哪一个国家宿敌经年打仗,这个都是依止对立心;其实每一个国家人民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不这样思惟!每一个人都思惟「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时候把众生的因缘拉得更近。所以这个地方是化解仇恨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庚四、怀忿不舍戒

    辛一、有违犯

    这条戒有两科,先看第一科「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于他怀忿,就是他人对我们做出不饶益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他产生了怀恨,众生来触恼菩萨,菩萨对这个众生内心产生了怀恨,怀恨了以后相续坚持,内心当中念念的相续,并没有把这个怀恨的心加以化解,所以生已不舍,没有把这个瞋恨心弃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一条戒的意思是说,在我们人群接触的因缘当中有人来触恼菩萨,菩萨当然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会生气、发发脾气,这件事情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地方还没有结罪;但是你这个瞋心「相续坚持,生已不舍」,你对这个瞋心的态度是纵容、不加以对治,我们的心识是剎那变化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保持在原状,它不是变得更大就是变得更小,你加以纵容,你一定是一次一次重复的去打这个妄想,妄想愈打愈大,这个瞋心就会相续的扩大,总有一天会把菩提心给伤害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不以观照调伏的力量来加以化解,就犯到菩萨这条戒。

    我们可以从这条戒的意思去体会佛陀的心情,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菩萨对瞋心「皎若冰霜、尘点不染」。我们看看前面依止贪烦恼所造的罪,你看贪求名利、贪求各式各样的资具;但是我们纵观整个菩萨戒法四重四十三轻,每一条戒都要付诸行动才结罪的,就是有欲乐、有加行;但是这一条戒,菩萨起了瞋心,他可也没表达出来就结罪,你就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为什么佛陀对这件事那么认真呢?因为,诸位我们要知道一点,菩萨的可贵在他内心的菩提心,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的善业,跟一贯道、天主教的善业其实差不多,就是人天果报,也不可能产生所谓大乘那个乘、那个有运载到成佛之道的功能,那个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失去了菩提心,我们几乎是没有价值了,可以这样讲,我们生命没有什么归依处、没有什么目标。而菩提心的根本诸位要知道是在大悲心,你对于世间的五欲生起贪求不会伤害大悲心。说这个人贪求名利,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一个有瑕疵、有过失的菩萨;他贪求名利,但是并没有放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我们应该说这个菩萨还可以再进步,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菩提心,他安住在菩萨种性,这个谁也不能否定他的价值,顶多我们说这个菩萨是一个有点过失、有瑕疵的菩萨,贪烦恼本身是不障碍菩提心的。

    但是瞋恨心不同,瞋恨心这个火一烧的时候,它直接烧到你的菩提心、烧到大悲心,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所以你对这个瞋恨心的相续可不能开玩笑。也就是说佛陀要我们一个菩萨,在你的生命当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想办法宽恕对方,对你绝对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众生宽恕包容,不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起码对你自己有绝大的好处,你内心当中保持心平气和,对你自己只有好处,而这件事情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不要把瞋心凝结在心中障碍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用观照力、调伏力化解它,因为你别无选择。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一个初心菩萨,他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瞋心炽盛、忍力薄弱,刚刚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还是经常的发脾气;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知道瞋心的过失,而且也生起要去对治的意乐,也采取了精进的行动来修因缘观、修空观;这个时候他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这个是暂时的开缘,因为他已经在努力了,只要他努力他就有希望。

    瞋心从远处来说是伤害你的菩萨道,会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从近处来说,对临命终会产生障碍。我看蕅益大师的《年谱》里面讲到一件事情,蕅益大师说:他一生当中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看到很多人往生的情形。他说:往往一个个性刚强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总是躁动不安,不管他修行多好;一个个性调柔善顺的人,他到临命终的时候寂静安详,屡试不爽。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净土法门本身是一个他力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你成就净土的净业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你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而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不是在一种顺畅的境界。其实临命终,诸位读《瑜伽师地论》就知道什么叫做四大的分解,地水火风四大的分解。其实临命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障碍,你地水火风的败坏、你内心当中妄想的纷飞散乱,内忧外患。

    换句话说,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不可能马上感应道交、不可能马上现前,你的内心当中要度过一个非常恶逆的环境,这个时候就要靠你的本事了。那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插满了管子、旁边的亲属在那个地方吵闹,你内心能够安忍不动,把佛号提起来,等待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就是靠你平常的栽培。

    一个个性太刚强的人,在这个恶因缘当中,你习惯性是遇到恶因缘就发脾气,这个时候饶你的佛号念得再好都会被破坏。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平常养成一个对逆境的宽恕包容,到临命终恶因缘现前的时候,你才有这个力量去熬过这个临命终的障碍点,熬过了以后,你才能够去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讲「忍辱度」。

    我们看己四、障精进度,首先我们看精进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七页:

    附表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

    首先我们看精进的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别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

    ─《菩提道次第略论》─

    对于修习善法,对于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或者是作有情义别之故,对于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物,这个从义理上判断应该也包括断恶,就是包括断除恶法,这个地方省略,就是对于断恶法、修善法跟度众生菩萨的三大事业当中,菩萨心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缩的心情,依止这个勇猛强悍的心所发动的身口意三业叫做精进。所以精进的体性等于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内心当中保持勇悍,那这个就是精进。

    (二)精进差别

    问曰: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成就精进的相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分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