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乱家根源

    第十章 乱家根源 (第2/3页)

房老太爷再无好感。宗房老太爷为了保住本房头一族之长的位置,无奈退位,让自己的儿子接掌族务。此间自然少不了钱家姐妹帮腔说好话,以宗房老太爷的罪过,如此发落真是轻之又轻。

    赵柱元配秦氏带着女儿扶公婆灵柩上京,已是三年后的事了,这时赵炯虚岁都四岁了。秦氏被生活折磨伤了身体,难以生育,只能忍受妾室庶子的存在,但她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宗房老太爷和钱家人所为,在生期间再也没有见过宗房的人一面,直到死后被送回老家安葬为止。不过宗房只式微了几年,回到奉贤老家后,虽有三房与他有怨,却又有几房远支族人前来投奔,或是同姓人家来连宗,竟发展到内三房外九房的大家族,宗房便渐渐风光起来。

    秦氏在京中侯府,有太祖皇后做靠山,压得钱老姨奶奶不敢嚣张,赵炯很是忍了十几年的气。只是赵柱执意要将赵炯记在元配名下,充作嫡子,好上报朝廷定下世子名份,让秦氏伤透了心,从此也不再对赵柱有奢望了。

    秦氏嫁完了女儿,就开始相看京中清贫书香人家的女孩儿,赵炯做了世子,正得意呢,听说后唯恐她是要报复,故意给自己娶个不理想的媳妇,让他日后没有得力的妻族可依,便自作主张与牛氏订下婚约。那时牛家刚出了个妃子,还算得宠,正是风光的时候。可直到牛氏进门,秦氏都没吭过一声,后来她死了,临终前有遗言交待,旁人方知道,原来她当日相看那些女孩儿,是在为丈夫赵柱物色继室人选。

    一年后她看中的张氏嫁入赵家,又生下了赵焯,这唯一的嫡子与早被封了世子的庶长子相争的局面,就此形成了。

    可以说,如果当年宗房老太爷没有隐瞒战争消息,郡公爷的父母妻女也不会与他失散,如果没有宗房老太爷做主将钱老姨奶奶嫁给郡公爷做二房,生下赵炯,也不会有嫡子无爵,庶子承爵的阴差阳错。赵家二房这一团乱局,宗房老太爷至少要负七成的责任,他也因此丢了族长之位,此后数十年间,宗房外头看着风光,实际上一举一动都要看二房脸色行事。

    今日宗房煜大老爷愿意向新任建南侯赵炯建言,跟这件事也有关系,他向张氏和赵焯解释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是不想赵炯行差踏错,给族人们立下一个坏例子,以后也学着不孝敬父母,不悌兄弟,分家时长子不顾兄弟死活,眼里只有钱财,小妾可以与正室平起平坐,甚至把正室挤到一边……那时赵家就真要沦落为别人眼中的笑话了。本就是暴发之家,叫人嫌弃是没规矩的,族里也没几个有出息的孩子,建南侯府在京中,可以不顾乡间物议,其他族人却还要在奉贤生活的。煜大老爷实在不希望象他父亲一样被利益蒙住双眼,做出遗祸家族的事了。

    张氏与赵焯都被他说服了,虽然煜大老爷与赵炯那边更亲近些,但观其平日行止,也不曾对他们母子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既然他愿意出面为张氏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