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汉末第一将
第三十三章 汉末第一将 (第3/3页)
恨,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所以蒋通非但不想消灭董卓,相反,还要拉他一把。
所以他才让太史慈转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总而言之,就是:虚防雒阳,实充长安,先不要急着立即迁都长安。事实上蒋通这一路退走后,真正有威胁的也只有南路的孙坚了。所以董卓先生你完全不必慌张失措的迁都。不过现在开始雒阳人口的转移准备和长安的接受安置准备工作也是应该的。万一局势有变,能够迅速退守长安,威望虽然受损,但是实力不减多少。同时蒋通还把西晋初年的占田令给弄了出来,告诉董卓怎样刺激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以便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活大量的军队。
太史慈很明显的感受到,当他转述蒋通话的时候,董卓、李儒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就神色凝重,到最后就是大为叹服了。因此,对于太史慈提出的,想去拜访皇甫嵩等人的要求,董卓虽然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得到太史慈的只是蒋通这个下级对老上司的问候,不求其他的保证后,还是同意了。
被董卓恶整了一番,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担任议郎一职的皇甫嵩家中,在门可罗雀很久后,迎来了渤海郡的客人。
“……以上,就是虎牢关大战的全过程,我家主公派慈到雒阳来之前就一再叮嘱,让慈无论如何都要见到左中郎将,当面请益!”
“呵呵呵,左中郎将…难得浩然还记得当年共事的情谊啊。”皇甫嵩明显的老了,精神也大不如前。不过听着太史慈细细的讲述虎牢关大战的过程时,状态明显回升,再一次有了汉末第一名将的风范。
“既然浩然这么看得起吾,那吾就讲讲这一战的感受吧。”皇甫嵩轻捻了一下胡子,开始侃侃而谈:“此战,浩然的枪兵确实强悍。董仲颖的凉州兵曾经是吾亲自带出来的,自信天下间能强过此兵的,不会超过三家。浩然的枪阵能一再催破凉州军的防御,攻击力可谓天下至强。不过这侧翼的防护嘛……嵩认为,最强的侧翼防护还是枪阵自身。子义,你看,如果某把方阵摆成个空心。加强四个角的远程打击能力……”
太史慈听到这些,感触还不是很深。但如果蒋通在这里,就要膜拜了——空心枪兵阵,加强四个角的远程打击能力,这不就是西班牙方阵么?
“嵩也是随口一说,说实在的,嵩真的很佩服浩然。居然能练出这样的强兵。侧翼步兵伤亡超过九成都能死战不退。这样的兵嵩不要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也只有有了这样的兵,才能摆这样的阵。否则,兵弱了,摆这样的枪阵,只能是自寻死路。”
“浩然的临阵指挥能力还是稍有欠缺,在把握战场节奏、出击时机方面还是不如李傕、张济、吕布等沙场宿将。不过比起当年剿灭黄巾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只要再多打几仗,慢慢就会跟上并且超过我等了。到时候浩然再指挥如此强兵,啧啧,天下,还有谁能挡住你渤海之一击啊……”
————————分割线似乎出现得很频繁嘛——————
1、孙坚是历史上讨董诸侯中作战意志最坚定,成果最大的。但是却只有威名,没有称赞。也没有吸引到多少士子来投。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孙坚的性格和行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这个人如果活在现在,就是一个标准的愤青,因为他的思维逻辑和现代愤青很像。愤青的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是爱国的,所以我做的是正确的。凡是反对我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爱国的,都可以打倒。孙坚的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是反董的,所以我做的都是正确的。凡是不配合我的,都是在支持董卓,都可以打倒。所以孙坚从长沙北上,杀荆州刺史王睿、杀南阳太守张咨,就因为这些人和他有私怨,对他的讨董行为不积极配合。所以这样不服从我就砍死你的粗暴之人,是不会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戴和期望的。
2、汉献帝刘协和陈王刘chong要追溯共同祖先的话,得上溯到汉明帝。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代皇帝。如果以光武帝刘秀为第一代,汉明帝为第二代的话,刘协和刘chong都是第九代。刘备就实在是隔得太远了。
3、关于本书中渤海士兵的俸禄问题。50石每年作者只能说实在太廉价。清朝晚期李鸿章的淮军,普通士兵每月月俸白银三两三钱。这三两多白银可以干什么呢?按照《明清论从》的相关数据,可以买2640斤大米。折合成汉代的单位,就是48.88石。相当于一年586.56石。当然,汉代的生产水平和清代不能比,但无论怎样。50石每年都不算多。
4、西汉末年,哀帝派人整理皇家图书。整理结果,统计藏书共三三O九O卷,这是我国图书史上第一次有关皇家藏书数的明确记载。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几代东汉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视图书。东汉建都洛阳,光武帝时曾从长安运来书籍二千馀车;后来洛阳的宫廷藏书逐步增加到这个数字的三倍。东汉皇家藏书起初藏在石室和兰台,新征集到的书贮藏在东观和仁寿阁。综上,东汉政府的藏书至少六千车。大约十万卷。
不过那时候的藏书大多数是竹简,笨重、体积大、还写不了几个字。所以这点藏书的信息量不要做太高估计。同时由于书籍的主要载体没有得到改善,知识的流传和普及也相当困难。例如王充是扬州上虞(今绍兴邻县)人,他的名著《论衡》写成后,中原地区学者想读而看不到。汉献帝时,会稽郡(治所在今绍兴)太守王朗卸任回到许都(今河南许昌),友人们发现他的学问比前大有进步。有的人猜测道:王朗“不见异人,当得异书”。一问果然,原来他在会稽时得到了一部《论衡》,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教益。
所以士族阶级垄断当时的做官资格是有条件的:知识传播不便,平民士子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统治者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家学渊源、底蕴深厚的士族阶级。
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都长安,一时雒阳大乱,东观、兰台、辟雍与鸿都学等处的藏书大部散失,许多用缣帛写的书卷被拆作车帷或口袋,只剩下七十馀车书籍西运长安,途中又遗弃过半。接着长安战乱不已,这些仅存的皇家图书几乎全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