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青州的春天(三)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五十六章 青州的春天(三) (第1/3页)

在这个世界上,就民族的总体勤奋程度来讲,可能除了高丽人、倭人、日耳曼人以外,这个世界很难找到能和汉人稍微比较一下的民族了。而说到对土地的热情,那就更是想找一个可以拿出来和汉人比较的民族都没有了。

    勤劳、坚韧,对土地有着极大的热情。这样的一个民族,只要统治者不乱折腾,生产的恢复和重新兴旺就是迟早的事情。蒋通所有的关于农业的政策,都是为了保护农民能够安心从容的进行生产。只不过作为穿越者,他对后世的人口爆炸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景象记忆实在深刻,所以暗地里在自己的农业新政里埋了一颗钉子,这颗钉子现在的作用不会很明显,但几十年后就会替代既往的人头税,成为限制人口过度增长的一把利剑。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汉民族除了勤劳、坚韧等美德外,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缓慢性、生产周期过长,极度依赖天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等问题,也导致这个民族有着过分执着于土地、缺乏纪律和公德、过度喜欢集权、崇拜权力、保守而讨厌变动、重血缘关系轻道理法律等诸多问题。所以蒋通除了尽可能的保障农民税种单一,更够安心生产外。还需要对这个社会的基层稍稍做一些改造。

    当年安置流民进行军屯,就是蒋通的尝试之一。在去年的渤海大叛乱中,军屯的屯民在镇压邻县叛乱方面作用巨大。所以虽然自从渤海世家集体毁灭后,渤海已经不再有军屯民屯之分。但是军屯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完全消散。

    蒋通规定:渤海各县既往兵屯一律取消。兵屯屯民全部转为民户,与当地既往民户一起进行重新编户。以户为基本单位,每三百户为一亭。一千五百户为一乡。因为渤海的军屯民屯合并,渤海下属各县基本上都能有万户左右,这样每个县都拥有七八个乡。而在青州的其他几个郡国,一县差不多就等于一乡了。

    亭长、乡长都必须由蒋通的老兵担任,而且都有任期。五年一换,不得连任。卸任后除非有升职或者他用,否则卸任亭长、乡长必须定居在他以前任职的地方——这是为了避免此人在任的时候过度中饱私囊、鱼肉百姓——你在任的时候嚣张跋扈试试?卸任了你还得在这个地方终老啊。

    原有的各屯屯长直接转为县尉。而县长,蒋通最痛苦的就在这一环节。虽说现代社会都有“官你都不会做,你还会做什么”的调侃,但实际上公务员的工作相当复杂而具体。是需要一个人具备相当综合素质的。这些素质,在这个时代,只有家学渊源的士族子弟才普遍具有,庶族地主家庭和一般平民家庭的人不完全排除具备这些才能的人才,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极少极少。而渤海绝大多数世家又被自己给毁灭了,一般的平民暂时还没有这个本事去做县长。所以不得已将青州残存的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尽可能的利用起来。一时间,渤海修县高氏、渤海重合县欧阳氏等在去年的大叛乱中成功押宝的家族势力大涨!但即便是如此的饮鸩止渴,仍然有很多县都没办法配置合格的县长及其属官。蒋通不得不把自己的亲戚、亲卫、家奴什么的全部放出去暂时担任县长。这其中,自己的几个妻兄妻弟、黄琬的已经成年的六个儿子全部被任命为县令,自己身边的亲卫,原先江夏黄氏的家奴黄飞,也被任命为县令(黄琬有子十一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个儿子黄权,还有第六个儿子黄侃,也是一员猛将,开创了固始黄氏)。结果就是,东汉末年国家政权腐朽的三大支柱,除了宦官,士族、外戚又一次掌握了青州的大权。

    虽然表面看起来士族、外戚在青州复苏,但是身在局中的人们心里很清楚。青州的士族、外戚享受到的权利,已经比起以往大为缩水。最简单的就是:军屯虽然解散了,但是地方基层的亭长、乡长仍然是蒋通的老兵担任,蒋通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仍然是极强的。

    由于青州的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兵役,所以农闲时节就有大把的时间。这些时间蒋通可不愿意让这些家伙闲着没事一天到晚就专著于造人。原有的军训、夜校学习一样要继续保持。这是为了加强农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再说民众有了事情做,一天到晚瞎琢磨的时间就少了,这也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而且蒋通对前世的人民公社这一组织认识得比较深刻:过度的集中,连农民吃饭都要在一起吃当然不好。但是应当注意到:一家一户的农民,其抗击自然灾害的力量是相当脆弱的。若不把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组织起来,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把农民给搞破产。事实上现代中国,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水利设施诸如堰塘、水渠等,90%以上都是在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