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青州的春天(三)

    第五十六章 青州的春天(三) (第2/3页)

实行的,这些公共水利设施就逐渐荒废,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小。

    所以蒋通在取消军屯的同时,仍然强调保证农村人口具备一定的组织性。每年的军训,每月的夜校,都是必须要保留的。这也是为了和世家大族争夺基层的控制权。从而从根子上断掉士族再次复兴做大的可能。此外虽然农民不用服徭役,但是在亭长、乡长的组织下,兴修一些本地的沟渠、堰塘还是要做的。不过蒋通表示,农民兴修本地的沟渠堰塘,政府承担其中一半的费用。并且明确规定了农民参加这些工程修建的日期不得超过三十天。至于说跨县域的水利工程,那当然是渤海建筑大队的事情了。

    初步解决了农业问题后。蒋通开始考虑手工业问题。

    中国的手工业科技其实很发达,但是一般都是经验的传承,缺乏理论的升华,而且这些经验的传承往往是口口相传和从业者自身的经验积累,这样的传承相当的不稳定,社会变动、疫病、战乱等诸多因素很可能就造成某项技艺失传,所以这一块必须得改。

    蒋通前世是医生,对人体构造什么的很熟悉,但是说起物理化学等学科还是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他也只是给大家指明一个方向:从经验中提取可以推而广之的科学理论,再把这些理论拿到实践中去重新论证。在医学方面,他当然可以以身作则,而在其他方面,他除了什么杠杆原理啊、热的传导啊等初中物理知识外,就说不出个什么了。不过蒋通也定了规矩:工匠有啥心得体会可以自己或者找人写下来,在实践应用中如果得到论证,政府给予的奖励足够这个工匠三世无忧。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强调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当然不必说,有知识有权力,同样也很有钱,属于统治阶级。被统治的三个阶级中,农虽然穷,但是社会地位高,商虽然贱,但是有钱。就工这个阶层很惨:他们比农有钱,但多的及其有限,若是碰上国家政策扶助农民,他们的积蓄搞得不好还不如农民。和商人比起来呢,表面上看起来比商人有地位,但实际上和那些官商勾结的商人比起来差得老远。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工的地位如此的尴尬,稍微有点门路的人都不会去做工。优胜劣汰下来,最后去做工的,往往都是社会上最老实、最弱势、最没有办法的一群人。这样的一群人怎么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呢?要知道,工业才是最需要科技含量的啊。

    蒋通前世是医生,医生乃是百工之首。转世过来的蒋通,当然要对工人好一点。

    在关于青州治下工匠的福利问题上,青州牧府给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厚条款。

    首先是严格准入制度。从事任何行业的工匠,都必须经过执业资格认证,一旦通过认证,按照不同的级别,政府都要予以基础补贴,这点基础补贴,勉强足够一个人糊口。算是解决掉工匠的基本生存问题。

    工匠通过执业认证后,可以独立开店,也可以与人合伙,又或者去给其他工匠或者官办工坊做工。独立开店或者与人合伙的收入政府管不了,但是在给别人或者政府打工的工匠,政府规定了最低基本工资。工匠若是通过自身的教授,培养出来新的通过执业认证的工匠,做师傅的得到的奖励也极为丰厚,此外还有工伤制度,养老制度等等。

    不过在这个时代,国家主要还是需要农业来支撑,工业还需要从农业那里刮取一部分利润来进行滋养。所以政府保证的福利待遇也就只能是这样了。

    但是为了工人的收入能够得到保证,蒋通除了鼓励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指导生产出优势产品外,也对工业实行轻税扶持政策。此外还不顾手下文武的强烈反对,强行通过了大匠师制度——凡是通过执业资格认证的工匠,按照一定年限进行执业级别升级考试认证。从最低一级的匠师到最高一级的大匠师,一共分为九级。从三级匠师开始,匠师就已经能和县令敌体,面对县令时县令要先躬身行礼。到了九级的大匠师,蒋通见了也要先躬身行礼。除此之外还有相当的政治特权,这就在政治给予了工人极高的地位。这就保证了在这样一个重视身份地位大过实际利益的国家里,人们愿意从事工匠的职业。

    当然,关于工业的问题,蒋通也只能是趁着这阵子他凶名在外,接着大量的人头立起来的威信强行推行一些在平时很难让大家接受的规定罢了。真正的工业发展,是非常漫长遥远的事情,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回报的。在青州境内,农民负担减轻,政府从农民身上拿到的东西虽然没有减少(被减少的是官员们上下其手的贪污所得),但也没有增多。再加上工业暂时看不到丰厚回报的现在,要想收取大量的金钱来支撑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