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周郎青州行(四)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八十章 周郎青州行(四) (第1/3页)

跟着张涛行走在满布着历代武功赫赫名将塑像的定国路上,周瑜等四个听着张涛的逐一解说,都禁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壮哉!若是将来泰能够跻身其间,则虽百死而无一憾矣!”

    “呵呵呵,幼平,汝勇力过人,若是将来跟随主公立下功勋,当然是可能在这里立像的。不过涛私下听汉升子龙等人议论,他们都不想将来自己的塑像立在这里。”

    “咦?这是为何?”

    “很简单,这条路是定国路。能够在这条路上立像虽然光耀,但也仅仅是个内战高手罢了。隔壁的开疆路,才是汉升子龙的梦想所在啊!”

    “原来如此!此谓正理也!若是能做霍冠军,又有谁愿意去做白武安!季澜兄还请带路,让我等去开疆路上膜拜历代为我华夏征讨异族、开疆拓土的先贤。”

    “呃,此事我等还是稍后再说如何?这会学校那边马上就要开课了……”

    “哎,此事易耳,某与公奕,粗鄙不文,就不随季澜前去了。我等自去游览,只要季澜和吾等约定何时何地碰面就是了。”

    “也好,那涛就怠慢二位。这样吧,此时乃是辰时末刻,午时三刻,涛在炎黄二圣像下等候二位一起去用膳。炎黄二圣像位于整个学校的最正中。任何一条大道都在这里汇聚。不难找到。”

    “如此,我等便去了。请季澜、子敬、周郎自便。”

    “子敬、周郎,我等还是上车吧。学校面积太大,不赶紧一点,怕是赶不上第一堂课了。”

    三人驾着马车,赶到教学区边缘后,张涛老老实实的下车,找了附近的一个校工,在校工的住宅处栓好了马匹。开始步行进入教学区。

    在三人下马往前前行的时候,身后却跑来了一队排列整齐,喊着口号的队伍。鲁肃和周瑜回头一看,都诧异起来:这分明是一队孩童,看面相,年纪最大的不会超过十岁,年纪最小的可能只有五六岁。而更让二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支五十人的小队里,居然有整整二十五个女童!

    “王教师,早啊!”

    “咦,这不是张司闻令么?嗯,全队,立定……向左转,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

    这边的王教师很是轻松的连下几个口令,跑动中的五十个孩童迅速的从奔跑状态进入整队状态,并且随着教师的口令,转瞬之间便完成了队伍的重整。这一过程张涛看了也就看了。而鲁肃和周瑜这两个有着统帅资质的人杰看过后忍不住对视了一眼,双方都在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惊诧和震撼!

    “蒋顾出列!”

    “到!”

    “命汝暂代某的队长之职,带全队返回宿舍。一刻钟整理内务,之后整队前往饭堂早膳。吾在饭堂与汝等会合。去吧!”

    “喏!全队听令,向右转,跑步走……”

    看着整个队伍向前方奔跑,所有孩童都是后背朝着自己后。张涛才一改刚才面无表情的状态,恭恭敬敬的对着那个远去的女童拱手为礼。

    “司闻令今日怎得有闲暇到学校来?”

    “呵呵,大眼,来来来,吾为汝来介绍,这两位是……子敬,周郎,这位王大眼,曾经在虎牢关下亲手捅死十个凉州兵,被创十余处仍然死战不退,是我青州枪兵出了名的勇士,曾经得到主公亲自授勋的。现在暂时在这渤海师范学校的蒙学中担任体术总教官一职。”

    “季澜,肃有一言。”

    “子敬请讲。”

    “如此勇士,放在这里和孩童们嬉闹,未免太过浪费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眼呐!这问题汝自己回答去吧!”

    “呵呵,这位是子敬先生是吧?某王大眼,出身贫贱,无字。这个,某现在还算是青州枪兵的,军籍仍然在高季观将军的瘿陶军团内。不过某的妻子即将产子,按照我青州的士兵条例,在非原籍服役的士兵,家中有正妻产子的,有半年假期。某的正妻是以前南皮屯的屯民,渤海世家叛乱后,屯县合一,某的妻家就定居在了南皮。所以某就回到南皮这边来了。回来后实在是闲不下来,又因为主公主母都去了临淄,长公主一个人在这里乏人照顾,所以某就暂代这里的蒙学体术总教官,顺带就近帮忙照看长公主……”

    “长公主?”

    “呵呵,子敬,就是刚才代替大眼带队回营的那个女童,是我等主公的长女,我等私下都叫长公主的。名顾,小名辛夷。今年七岁了。”

    “啊,就是传说中在南皮陷于危难之时,和主母一起登城擂鼓舞旗的那位?”

    “然也!嗯,涛不管身居何职,都始终牢记是蒋家家奴的本分。这次出门整整一年没有回到南皮。所以昨晚丢下诸位,就是连晚赶到这里探望长公主了。”

    “探望?可是肃看季澜刚才面对长公主的时候一点表情都没有啊,好像不认识一样。”

    “子敬,这才是季澜做得对的地方。”在一边沉默了大半天的周瑜开口了:“瑜观浩然公的女公子似乎在队伍中威望很高?王教师,这是女公子自己挣来的么?”

    “嘿嘿,那是当然。可以说,别说这学校里的学生了。就是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