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鲁子敬定赵
第一一七章 鲁子敬定赵 (第2/3页)
全部抽走了。手里只剩下步兵的鲁肃、徐盛严重缺乏能够快速反应的机动部队。面对这样的局面,鲁肃也只有从北到南,沿着中丘、襄国、邯郸三座近乎于一条直线上的赵国主要城池布防。防止张燕的部队越过赵国进入巨鹿或者魏郡。
不过这种忧虑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张燕不是笨蛋,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部队有多大的战斗力,所以黑山军的作战,除非有特定的必要,否则大规模的黑山军下了太行山后,作战半径绝对不会超过一百里。所以就算鲁肃放着张燕不管,张燕也绝对不会无视身后的一万精锐青州军而越过赵国去巨鹿或者魏郡。
但是鲁肃这一个多月也没有闲着,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个时候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胆略。身为青州军的高官,鲁肃居然敢把自己扮作一个行商,带着装扮成挑夫的十几个护卫,就在地广人稀、盗贼出没频繁的赵国四处游走。一个多月下来,鲁肃已经用自己的双脚把赵国链接太行山的地方给认真的丈量、观测了一遍。
十月二十五日,青冀双方在馆陶的决战分出了胜负。唯二从战场上成建制撤退的高干军,因为急着从邺城走壶关回太原,所以根本没有空闲来通知在赵国的张燕一声。而吕布军则由于准备暂时依附蒋通,也没有通知张燕这边的战局。到了十一月五日,张燕才从魏郡的零散败兵那里得到这个消息。
按理说,张燕的反应并不慢,或者说他对蒋通的印象实在太深刻。在接到正面战场惨败的消息后,他根本就没有迟疑不定,或者还心存侥幸的派人去战场实地打探消息。而是迅速的发出指令,要求全军十余万人迅速收拢。准备回山。但是让他气苦的是,黑山军的军纪、内部组织是如此的散漫。通知全军后,有的部队迅速响应,有的部队反应迟钝。整个部队的收拢集中,居然耗费了整整十天!
没得办法啊,张燕说起来是黑山军的首领,可是实际上他只是盘踞在太行山上的黄巾军余部、河北各路江湖好汉推举出来的总盟主而已。一般情况下,大家当然要听这位带头大哥的话。但是,这时候那就不是一般情况。
这是冬天呢,还是去年太行山也遭了蝗灾的冬天呢。就这么匆匆忙忙的退回山上,各个寨子的老幼妇孺吃什么?自相残杀后吃人脯么?好难得来到赵国,好难得敌军主力收缩在大城里。我们打不下城池,在野外收刮一下也是好的嘛。别的不说,田鼠准备越冬的地洞里,可是有不少粮食、野果的啊。还有赵国西部的荒原上,也有不少野猪、麋鹿等野生动物啊。要知道,这些年太行山上的人实在太多,田鼠窝都挖不到了,大的动物更是少见得很了!
结果就是这么一耽搁,等到大家再次齐聚的时候,局势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
十一月十日,典韦率领的五千青州骑兵,吕布的三千多并州军全部抵达赵国邯郸。鲁肃开始实施他酝酿许久的反击计划。
“诸位,肃这些日子沿着赵国西侧的太行山脉从南到北走了一遍。有时候还深入太行山内部。一个多月来,差不多心里有了定计。近日,我军的斥候发现黑山贼已经开始收缩,想来主公在馆陶大胜的消息也传到了对方那里。而我军在得到温侯和子韧八千五百名骑兵的支援后,也可以展开反击了……请来看肃近日制作的舆图。”
“诸位,太行山内部到底如何肃不知道,但是经过这一个多月以来的徒步考察,肃发现,虽然从太行山上进入赵国的道路为数不少,但是真正方便大军行进的路,其实只有壶口径一条!只要我军堵住了这条路,敌军要么化整为零从各条小路回山,要么向北进入常山国,越过井径山回山。要么南下魏郡,从白径经壶关回山。”
“抛开赵国这条壶口径不谈,敌军全部共计十余万,若是想全师而退,必须走大路。但是北上走井径山,路径太远,路况太差。走壶关的话,要横穿主公已经控制的魏郡,而且公瑾现在已经带兵三万去取壶关。真要是他要走这条路我等倒是省事了。所以,敌军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壶口径。只要我军提前派出一支轻兵堵住了壶口径,再我军实现合围的时候敌军还没有击破这支轻兵的话,我军定然大胜!”
汉代的并州,其主要的地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山西省这个省份在煤炭价格上涨之前,其实较为蔽塞和贫困。贫困的原因很多,但是在古代社会,平地过少,不适宜大规模农耕就是个决定性的因素。虽说这也催生出了赫赫闻名的晋商。但是说实话,晋商真正的辉煌是在清朝,而为啥晋商在清朝能有那么高的地位,这个嘛,大家就只有呵呵了。
而蔽塞呢,当然就是西有黄河东有太行了。西边的黄河还稍微好一点,虽然在古代也是秦晋之间天然的分界线,但是毕竟两边海拔差不多,都是属于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而东边的太行可就问题大了:这是中国大陆地理上著名的二级、一级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的海拔普遍超过1200米,还有不少地方超过两千米。而太行山以东,紧邻太行山的华北平原,其平均海拔往往还不到100米。这么巨大的海拔落差,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真的是会要人命的。
事实上,即便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