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潇潇卧龙吟

    第一六四章 潇潇卧龙吟 (第3/3页)

  “嗯?广元请讲?”

    “在下这些年也有北边的消息渠道。朝廷自拿下河南后,治下的人口应该超过八百万口了吧?”

    “嗯,建安七年的年度报告上有详细说明。准确的数字应该是八百三十七万七千三百二十一口。”

    “司闻史好记性,那敢问建安七年的收支?”

    “呵呵呵,果然是不情之请啊。不过无妨。诸位到了雒阳都是要大用的,事先了解一下朝廷的收支也是很有必要的。建安七年,朝廷的收入是粮食约四千万石,钱约五十亿。”

    “嘶~~~”孟建等人都吸了一口凉气:“早就听闻浩然公有陶朱之能,没想到竟到了如此程度?可是这样百姓是不是负担过于沉重了?须知荆州战乱前,刘景升刘使君那里也有一个数字。整个荆襄九郡有口一百五十二万,但每年的赋税也不过粮二百万石,钱一亿有余啊。就算不说荆州,便是黄巾乱前,质帝年间,大汉全国收取的粮食也不足四千万石,钱倒是收的很多,大约80亿左右。可是那时候的大汉没有什么战乱,在籍人口起码四千万啊。”

    “呵呵呵,还是那句话,我家主公治下,有钱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所以看起来收得多,其实普通百姓负担并不重。”

    “……那滔再冒昧问下朝廷支出?”

    “嗯,具体支出那个表太复杂了,反正我听蒋子明有一次在主公面前大吵,说是官渡之后,摊子越铺越大,库存却不见增长,万一又来个蝗灾什么的他就要去跳黄河什么的。哎,不过子明这个人吧,就是那个样。二十多年从来都是那脾气,进了他手里的钱要想掏出来那是千难万难。不过那次主公是这么说的:朝廷现在控制的地方这么大,全境绝收的概率极小了。不过就算万一全境绝收,现在的库存也足够撑半年……”

    “……华北,果然富庶啊。嗯,刚才司闻史在说什么南下、橡胶?又是何意?”

    “呵呵呵,最近五六年来,朝廷的水师都在向东、向南的海洋探索。东面已经建立了通往三韩、瀛洲的固定航线。每年从三韩、瀛洲运回的粮食、奴隶、金银、红铜数不胜数。嗯,主公说再过十年,他就要考虑将我大汉的铜钱货币改为金银货币了,如此,币值含金量更高,出门在外就不用专门拿大车装运铜钱了。”

    “至于说向南方大洋的探索,总体来说不是很顺利。主要是朝廷水师从青岛港出发后,沿途可供补给的地方太少。越往南,人烟越是稀少。不过去年工部那边按主公的意思在徐州新建了连云港,在兴霸将军新发现的台湾岛新建了基隆港,并派出人手长期值守。另外交州那边也和士家谈好了……如此补给站什么的算是有了保障。预计今年夏天就要派出新的船队继续南下,如果顺利的话,应该能联络上三佛齐的人吧……之后就可以大量的从三佛齐运输各种香料、金银铜铁、橡胶什么的回来。而我华北的各种手工业品也有了更广阔的销路。主公说,若是商路打通得顺利,一年所得纯利,当不下二十亿……”

    “……浩然公,真是做得好大事业。真是希望能快些到邺城啊。”

    “呵呵呵,诸位,我们这一次可能先不去邺城了。某去年年末动身的时候,雒阳重建提举官曹孟德已经缴令。雒阳重建已经完成,朝廷已经改任曹孟德为凉州牧,新任命梁习梁子虞为河南尹。定于今年五月还都雒阳。所以,我等这时候回去,沿途倒也不必太赶时间。反正到了雒阳后暂时便不走了。诸位可以回自己老家去安顿一下,然后五月之前赶回雒阳。正好可以赶上还都大典!”

    孟建等四人,虽说也算士人,但到底都没有出仕。这信息渠道其实有比较有限。咋一听这个消息,也是惊骇莫名!

    “朝廷要还都了?大汉,难道还要再次兴盛起来么?”

    就在孟建等人踏上归家路的时候。襄阳城外20里处,隆中。一座草庐中的小亭里,激昂的琴声荡漾千里。

    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年轻人,刚刚抚琴完毕。琴声虽歇,但胸中豪气却仍未完全消散。于是年轻人站起身来,对着空旷的野外阵阵长啸……

    “孔明,抚琴完毕,还请加衣。”

    “呵呵呵,多谢夫人。”

    “嗯,孟公威、石广元、徐元直等人北归后,这草庐登时冷清下来了呢。”

    “呵呵呵,月英可是想问我为何置浩然公的邀请于不顾。仍然留连于此?”

    “然也,孔明有管、乐之志。可是不会在这隆中躬耕终老的。”

    “知我者月英也。吾不愿北上,顾虑者有二。一曰,以浩然公今日之格局,只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二曰,现如今浩然公虽天下独强,但无论豫章孙伯符,南郡刘玄德,还有益州、凉州、扬州,均有诸多诸侯。诸侯在,则浩然公必尊崇天子。若诸侯皆无,那浩然公还要天子干什么?吾之志向,就在辅助一诸侯,与浩然公成鼎足之势。以此,天子可得保全,汉家道统可以长存。”

    “那孔明可是要准备出仕了?”

    “差不多了。而且,那人,现在也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