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第3/3页)

高得多。

    所以,蒋通的本心其实并不想这个时候就开科举,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平民阶层的力量还没有积蓄到足够,这个时候开科举,其实还是世家子弟占优。

    不过世事难预料,即便是穿越者,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妥协和苟且。

    建安八年四月五日。雒阳皇宫。

    “陛下、丞相,经过两百位考官的阅卷、统分、复核后,共计一万零三十六份试卷已经全部批改、登记完毕。根据本次科举的规则,礼部选取了总分排位前五百位的试卷作为拟录用人选。臣现在已经将一千五百份试卷全部带来,请陛下、丞相坐镇。礼部官员当场拆开糊名,以确认是哪些考生中举。”

    “善,请礼部尚书开拆吧。”

    一份份试卷的糊名被拆开了,作为皇帝,刘协当然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去看。他要看的,往往只是前十来名考生的试卷。

    总分第一的考生,果然不出蒋通所料,是自己的族侄蒋济。也对,蒋济本来就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霸,平日在学校里那是经常应对这一类型考试的。一共300分的总分,这厮只是在一些主观题中被象征性的扣了几分,最后得分高达291分。毫无争议的成了状元。

    刘协看了看蒋济的试卷,笑呵呵的道:“丞相,这就是当年朕初到河北时,对朕阐述义利合一理念的那个蒋济吧?果然是个人才。”

    “陛下圣明。”

    “朕听说此子年方十五,去年报考鲜卑蒙学教师,因为年幼,体格不够强健被刷了下来。然后主动去了幽州边境从军。如今他考了状元,朕觉得,若是此子本人没有意见,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幽州军中好了。不过这职务上倒是可以升一升。”

    “陛下圣明。状元从军,正是我大汉尚武精神的体现。理当如此。职务嘛,他现在是个什长,就提升为军侯吧。”

    “善。嗯,这第二名是……司马懿。嘶~~~总分居然达到290分。而且诗词歌赋、申论的得分比蒋济还高,若不是行测丢了些许分数……河内温县司马家……果然名不虚传啊。”

    唉~~~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啊。听到这样的结果,蒋通很是无奈。

    蒋通当然知道司马家的都是些什么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也罢,只要我还在,司马懿就蹦不出什么名堂。再说了,我怎么能够因为他在历史上干过的那些事情就一直对其有成见呢?这已经是改变了的历史了啊。我是堂堂的穿越者啊!

    “接下来是第三名,法正法孝直,扶风郿县人,今年27岁。呵呵,扶风那么远的地方也有士子参考么?哈哈哈,丞相,亏得荀友若把蒋济叫回来参考,否则本次科考的前两名都不是渤海师范学校的了。”

    不是俺们渤海师范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而是这些家伙都是妖孽!

    “唔,第四名终于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生了,刘異。今年23岁。即将毕业。”

    “呵呵,臣也要恭喜陛下,此人乃是长沙定王之后,乃是陛下的族人。”

    “此话当真?嗯,丞相,朕想将其安置在瀛洲蒙学好好历练一番,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这刘異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啊。派到日本去教蒙学可是有点浪费了。不过蒋通从来都不喜欢对刘协硬顶:“就依陛下。”

    之后的五到十名,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徐邈、宗预、杨俊、裴潜、庞淯、应瑒乃至第十一名的王粲,全都是在《三国志》里有传记的家伙。现在一股脑的全部钻了出来。这时的蒋通和刘协,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种“天下英雄进入我瓠中”的畅快感。

    “丞相,如此科举,真是让人感到极度的……嗯,愉悦啊!原来我大汉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科举,可否明年再来一次?”

    “呵呵,陛下,这点臣不能苟同。”对着年轻的皇帝,蒋通微微的笑了一下:“陛下,这一次科举,是我大汉开天辟地第一次,民间积累了很多年的元气,在这一刻集中爆发,由此才能得到这么多人才。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井喷。若是明年再行科举,估计中举的人才总体质量就会下降很大一个档次了。”

    “唔,丞相言之有理。是朕着急了。那依丞相之意,这科举什么时候再开?”

    “五年,五年之后吧。陛下,朝廷最近几年扩张太快,内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平民阶层的培养更是需要时间。北方的草原也还需要朝廷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整顿。待得五年之后,大汉内部的主要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草原秩序整理到位后。臣计划同时向扬州、荆州、益州出兵。让大汉重归于一统。到那时,再行第二次科举。”

    “善,就依丞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