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缘故

    第012章缘故 (第2/3页)

闻钎兄弟生活也算过得去。闻钎自己省吃俭用,先供闻乐喜吃好喝好,然后给他请先生,教导他念书,希望他将来有出息,功成名就。

    闻乐喜念书很用心。他十三岁的时候,聪明机灵,能写会算,连将军都知道闻钎有个机灵的小兄弟。

    闻钎的战友们都说:“将来景泠是要考状元的!”

    闻钎自己也是那样期望的,故而重金给闻乐喜聘请名师。

    闻乐喜也跟将军身边的随从关系很好。他从未离开边疆,总是很向往京城,多次跟闻钎提到想去京里看看。

    所以,他十四岁那年,正逢将军回京述职,闻乐喜要跟着前往,想一睹京师的繁华,闻钎一咬牙,答应了。

    将军倒也不介意。闻乐喜是军中长大的孩子,却又不是将士,故而非下属,将军对他多一分宽容。

    哪里知道,闻乐喜从此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他进京之后,没有再跟着将军回去,而是进宫做了太监。

    闻钎当时都疯了,仔细询问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将军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随从们也是糊里糊涂。

    闻乐喜就这样,莫名其妙进宫做了太监。他和其他太监不同,他读过七八年书,学问赶得上秀才,故而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将他送到了东宫,陪伴太子。

    闻乐喜不仅仅有学问,而且擅长模仿笔迹。他到了东宫,整日帮太子做功课糊弄太傅们,导致贪玩的太子非常喜爱他、器重他。

    他成为了太子的心腹,是太子第一信任的人。

    太子登基之后,闻乐喜直接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辅助新皇“批红”。

    那时候,他才二十五岁。

    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闻乐喜想把闻钎一家接到京城,让闻钎到京里做官。闻钎一百个不乐意,但是调令到了,他又不得不进京。

    闻氏就是那一年,跟着父母进京了。

    两年之后,闻氏嫁给了陆其钧。这中间隐约有点传闻,不过陆落不太清楚,没人告诉她。

    七年前,闻乐喜突然失去踪迹,闻钎就辞去了官职,带着家产和老妻,依旧回了边陲老家;闻氏也离开了京城,带着陆落去了湖州府。

    闻氏没有亲兄弟姊妹。外祖父有一妻一妾,后来又添了三四个孩子,悉数夭折了,只有闻氏一个独女。

    “娘,是不是有人害了叔公,他才进宫做太监?”陆落问闻氏。

    在世俗观中,太监是最低等的人。一个并非走投无路的读书人,他会自宫去做太监,是难以置信的。

    就好像后世,生活在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