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行路(三)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四章 修行路(三) (第1/3页)

雨过天晴,万物新。

    七玄山,后山竹林,李柱子盘膝而坐,双目轻轻闭着,眉宇间向外散着平和之气。

    相比三年前,李柱子长个了,人高了,也宽了,原本透着的童气渐渐不见,可那对眸,还是捉摸不透。

    山风吹来,李柱子露出浅浅笑意,他的头顶,此刻正有一道黑烟缓缓散出。山风自拂,东边来,西边去,黑烟却也自静,一动不动。

    双手翻上,缓缓抬起,头顶立刻漫起青色雾霭,玄青二色交织。一直持续半个时辰,青意愈渐浓郁,终不见污浊之影。

    这时,李柱子才睁开眼,缓缓起身,望着白茫中的小木屋。土尘沾在粗布衣上,风吹来,土尘不落,仿佛也是一体。

    经历三年的修行岁月,总算走过了浊气尽这座桥,体内的浊气尽数散去,只觉一身轻然。傻杵着还是傻杵着,三年未变,又缓缓闭目,静中去感,看到了雾霭中小木屋的影子,还有悠然的风。

    浅浅地笑,可忽然惊,猛然睁目,只像是不信。可确实是熟悉的,那缕风,还有风里绵绵的箫声,一切都仿佛在。

    他疑惑,只当是凝神过久,不觉之中生的幻觉,轻甩了甩头,眉间的锁意消去。他不曾想到,真的是大蛟山的那阵风,还有风里一缕颤颤的箫音,它们也来了这里。

    师父闭关了,师姐也在闭小关,连每天躺在山草上的三师兄也开始清修。每天奔跑的身影还在,一背篓石块满足不了他,换成了满满的砂铁。

    修行有道,制器亦有道。修道界,人死,魂散,法器却不灭。后院的七玄洞,静着七玄山先辈的各种法器。除去江仁明和陆显峰,李玉儿等人的法器皆是上辈之物。

    他二人为何要自己炼?

    心思很简单,觉得先辈的法器太中规中矩,他们俩喜欢出格一点的,哪怕威力不大,拿出来吓吓人总是可以的。

    这可是原话的。

    “嘎嘎!”

    “呱呱!”

    这是原笑。

    然而到底有没有吓到人,不得而知。

    七玄洞的法器虽多,可没李柱子这样慢性子的。于是,师兄师姐在旁,李柱子手中真气幻化,有模有样地给自己添了把宽剑。

    这剑的确是宽的,深深浅浅又不平整,粗有剑的模样。他却很喜欢,每天握在手里,耍着师父教的各式剑法。

    师父说过,这虽是粗浅功法,可“意”字一样。高与低,本可为一。李玉儿他们练的是快剑,只有他是慢剑,慢悠悠的。李玉儿笑称,跟木偶似地。

    “呵!”长剑一指,李玉儿直上云霄。只见日光耀眼,李玉儿一个急转,落云剑带着风声划来。

    下雪了,无数的小小云朵落下,跟雪花似的。便是李玉儿的落云剑诀。

    正是美景之际,突然刺过古铜光芒一道,所有的雪花都碎了。这还得了,江仁明上飞下遁,可呼喊声还是一如既往地回荡,可爱又迷人。

    真的么?

    七玄山上有块巨石,看着白花花的,它的名字也是白花花。李柱子就坐着这里,微风拂过,粗布衣裳飘动,还微微鼓起。

    有风,可山草静静,缓然地,有几缕黄烟古气飘起,慢慢悠悠。古气萦绕李柱子一周,由眉心处缓缓入体,消失不见。如是情景,每日可见。

    黄烟古气,古卷中言的地气,孕育卜地,性乃归真。只静静伏在丹田中,缓缓填补浊气原有地方。

    按修道境界的说法,李柱子已经步入游浮境,就是大道境也近了。可那些心意化作诸般招式的道法,他还不会,他只有“意”。

    山风一道,在白花石处有意逗留,转了好几圈,还发出咿呀咿呀之声,仿佛。

    有人双目一睁,双手向上一托,整个人竟空翻起来。山风向竹林而去,他心不动,闭上双目,整个人裹在淡淡地气中,随风而飘。

    也奇怪,明明要撞上纤竹了,却避开了,还悬空转起圈,上下翻动,活像一条鱼,一条忘我的鱼。游啊游,游累了,在风里闭上眼睛休息,好美妙的情景。

    等到夜晚,安静地坐在小屋外,迎着晚风,面向月华,盘腿而坐,手心在上,轻放膝上。此法乃“坐忘”,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知,去体悟,明了世间,也让世间明了他。

    月华,薄雾还是安静,清光中,李柱子食中二指带动光芒,一青一黄,虚空中那番一画。左手也是一翻,又续法指几记,眼前顿现青黄二色漩涡。

    漩涡带动风声,薄雾并没有卷进来,人一笑,闭上眼,一直过了两个时辰,漩涡才消失。剩下一缕金色地气,宛若一道耀眼的日光。

    古卷言,卜地古气形化生性,犹如日光。日光满眼,天气才萌生。

    悬着的双指随意一动,呼儿,像风的声音,很轻。地气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缓落在一块散落的山石上,渗入其中。

    人一笑,未有任何动作,可山石凭空飞起,只落在他的掌心。地气传书,即是如此。

    想当初,修真法门盛行的时候,真气传言最为平常。可现在,没有了,即便有,飞向的人只有一个,那人叫“李柱子”。

    修道路在前行,木匠术也没落下。那第二境的化物为傀,好像到了火候。

    万物有灵,灵力稀余而又不一,吐纳自然气,筑其身,有慧性者生己,得心,名曰“性”。

    生性之物,也就是修士说的灵性古物,通晓人情,炼器之时必所寻觅。灵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