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说行

    第二十八节 说行 (第2/3页)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以感觉再描述。

    “道”这东西是万物的归宿。既是善良人的宝贝,善用的人如获至宝;不善之人也视其为护身符,希望能生命相保。

    漂亮的言辞,去博得别人的崇拜;漂亮的举动,来获得别人的器重。不善之从,又有谁怎么能把“道”舍弃呢?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伏羲、神农、轩辕)虽有拱璧在先、驷马随后这样“珍重”与“信誓”的方式,隆重仪式典誓来志效仿三公贤德。真不如以“道”为献礼治天下,因为自然中得出的道德才是治之根本。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道”这样重视,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说,大道施行获得成功、灾罪可免吗?所以这个“道”就成为天下人最所贵崇。

    人类彻底解放社会到来,就要真正深切认识道。前人的知识都要彻底弄明白,这也是奠基手段。

    三皇五帝,千秋万代。把希望寄托于人性折射的魅力还不如好好坐下来认识认识大道。

    道德行通于天下,健康长寿,无病无灾,这是会有最直近的得益。

    敢于否定人们爱戴的三皇。碍于统治者们的威慑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解老、悟老者不计其数却不敢直面解老,或者思想没有这样大的跨度。

    言行的技巧确实是一门学问。会说话的人博得周围人尊重;行动漂亮的人身旁不缺人。三皇五帝们流传下来的言行典书最令人接受的,孔圣人整理出《四书五经》是代代皇帝必习的学业。

    一切归结于自然。道在发展变化中因而难懂、难悟。悟是解决一切纷争的路途。

    三公主管三才:天、人、地。《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夏、商、周前无三公官职之称,天皇伏羲穷天易;人皇神农安人事,地黄轩辕定社稷。封建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职称。“君主无为,有三公”的思想,是派生的最高官职,说法起初见于吕不韦的《春秋》。笔者在此的想法是三公的见词首先与祭祀有关,如果说“三公”是天子脚下的三位最高行政长官,那么各朝各代官吏中也没有安稳的行守职责过。“三公”之说要去揭开其面纱已成了神秘之谜的辩论话题。

    天下秘笈源于老聃,最真诚的诠释!!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瞥眼看到困难,能拿得起困难的人就没有困难。

    万物有据才成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