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月光奏鸣曲》!

    第39章、《月光奏鸣曲》! (第2/3页)

    在另一个时空,很多人都学过一篇课文: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从简陋的茅屋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盲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盲女创作了此曲。

    然而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在曲谱上标注了“幻想曲风格”,“月光”这个名字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一首贴合“夜色”主题的作品,因为它是贝多芬在耳疾和失恋的情绪下,创作出的音乐。

    但现场所有人都因题目而先入为主,再加上曲调悠扬婉转,所以很自然的接受了这是一首“夜色”主题的作品,并且在其中找寻每一个属于夜晚的元素。

    《月光奏鸣曲》总共三个部分,李志凡弹奏的是第一乐章。

    伴随着李志凡的弹奏,所有融入其中的人都跟着遨游在音乐之中。

    连中居优斗都不由自主的闭上眼,去聆听着美妙的旋律。

    这段旋律像是梦一般的即兴,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

    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的徘徊,细致而沉静,略带忧郁。

    一分多钟后,第二主题出现,三连音曲折有致的走向高音区,音调逐步提升,让人逐渐感觉到了紧张,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一些人因徒然变化的音乐睁开了眼,但更多人却随着音乐调动了情绪,依然沉醉,他们仿佛看到了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海面,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黑暗,听到了晚风,也听到了吞没世界的恐惧。

    濑户昌属于睁开眼的那一部分,但他不仅是因为音乐的变化,更多是对李志凡这首曲子表示震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了,他甚至有些不相信,这会是现场创作出来的,不!肯定不是!

    但他又十分无奈,即使是提前创作好的音乐,可那又怎么样?

    这样的音乐就算拿到国际上,都能肆意吊打任何一首奏鸣曲,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