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渐行渐远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四章 渐行渐远 (第1/3页)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盈县衙。

    官吏豪雄,将士英勇,共与谈兵略。

    在喇嘛尊者的鼓励下,王同进和同学们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闲书。

    读故事,复述故事成为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在那个时候,能读到这些书籍,几乎不亚于未来网络时代的看玄幻打网游,故事中一些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的打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像游戏中牛头人战士的强大战力和极卡哇伊的火爆动漫精灵女成为文明社会的孩子们茶余饭后兴奋的谈资一样。

    当然,王同进坏脾气的父亲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并打了他,还骂他浪费灯油。

    君子不立危墙下!王同进站在地道出口处,虽然县衙内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成功引起了他小小脑袋的注意力,但他想起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误入白虎节堂,随即被刺配沧州道的血淋淋故事,果断的通过另一个出口回到马市街的家中。

    直到数天之后,他才明白县衙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引发了胸中强烈的愤慨。

    深夜的马市街除了风雪肆虐的声音,万籁俱寂,间或响起更夫长长的棒槌敲击铜锣的声音,像是要敲出黑夜的看守人。

    他家经营的屠宰小作坊前店后厂,沿街店铺的木制槽门锁住了白天人来人往的浮嚣,风雪抓挠着门楣上黑底金字的木头招牌。

    “回家了!”

    他呢喃有声地顺着沿街店铺拐进一个小巷子,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远远的望见屠宰厂的大鸟危翅般破败的大门时,他兴奋的心情突然一滞,低头看了看自己褴褛的衣衫,下意识的摸了摸脑后耳垂的伤口,颓然的生发出有家难归的仓惶之感。

    他依然很快就走到大门一侧的狗洞前,内心有着几许纠结,怕父亲发现之后的暴打和怒斥,怕母亲发现之后的嗔怪和幽怨。

    所有的离开啊,归来啊,总有一丝慌乱牵绊,总有一份左右为难的仓惶,这种焦虑伴着人的一生,在古老广阔的神农的子孙心间流淌,是那样的坚硬。

    人生的脚步无外乎离去和归来,家,永远是每个心灵渴望的地方,王同进在寒风中纠结一阵,将冻得通红的手送到哆嗦的嘴唇上哈了几口热气,踌躇半晌,身子一伏,钻进了狗洞。

    当他钻出狗洞,做贼般抬起头打量旁边的狗窝时,借着月光,见狗支棱起狗耳朵,闻到熟悉的气味,打了个呵欠,很识趣的没有汪汪地狂叫。

    长出一口气,他蹑手蹑脚的爬出狗洞,站在院落内,一抬头,就看见母亲倚在前方十几米处的柴扉上,一身布衣荆衩,双眸陡然闪掠起的惊喜光芒,黯淡了满天晶莹的雪花。

    他哽咽着叫了一声“娘”,摆动着小胳膊小腿冲向了同样迈着细碎的步子奔向他的母亲的怀抱。

    两人的脚步和声音都极轻极微,极有默契。

    想来,这娘俩都不想惊动酣酣好睡的王鸿燕,生怕引来莫测的危机。

    这个夜晚,历尽劫波的王同进心神疲惫,他娘更是心急如焚,一夜辗转反侧。

    儿子突然夜不归宿,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破天荒的头一遭,哪怕她找到周家,找到周志谨,得到善意的谎言,依然放心不下,自我安慰一通,将怀疑咽到肚子里。

    母子连心,每次王同进上学离家,她都会在忙忙碌碌的时间里一边劳作一边竖起耳朵,听着儿子的脚步声走出边城,走过崎岖的山路,仿佛走到多远都能听见。

    这个习惯伴着四年前、八岁的儿子如同雏鹰展翅般到红墙佛寺上僧学就开始养成,越来越厉害,直到后来,哪怕儿子放学归家,只要他一踏出红墙佛寺的山门,远在十里之外,她就能感应到儿子极轻极微的脚步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