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贵人

    第四章 贵人 (第2/3页)

加入主流相声圈,可惜没人搭理,后来另起炉灶,成为了一代相声大师!

    ……

    临近午时,沈临出了华艺公司的大门,出师不利,心情有些郁闷。

    从停车场开出自己的沃尔沃,正琢磨着到哪解决午饭,这时,手机震动了。

    看来看来电显示,是汪朔。

    “哟,朔爷,您怎么想起我这么个小人物了?”

    “甭贫嘴,快点过来,老地方,挂了!”

    我去,还真是雷厉风行!

    得,刚好能蹭顿午饭。

    老地方,指的是位于的好梦餐厅。

    当初,汪朔跟冯晓刚开了一个类似帮人圆梦的公司,只不过最后倒闭了。

    估摸着干影视行业可能不太合适,索性开了一家好梦餐厅,没事就跟几个老友聚聚,也挺好!

    汪朔这个人很有才,也很念旧,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京圈的老男人都比较有特点。

    他们都有过京城大院生活的经历。在动乱的年代,大院子弟受到父辈权力的庇护,童年享受着很多便利,可以有机会看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书籍、文艺作品,甚至政治八卦。

    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思想,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自带着一股优越感,所以这些人的作品常常以现实主义为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前两年有一部戏叫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其导演编剧就是男人帮当中的一员,叶惊。剧情很简单,总之就是主人公们各种逃课、打群架,“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当外面的世界闹的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人却在自己的田地里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这些人喜欢谈情怀,作品再赚钱、再充满铜臭味,都是要有情怀的。后来《私人订制》口碑不好,冯晓刚和媒体以及网友们对喷的时候,就强调:“你们认为我的东西不好,是你们没有情怀。”

    说白了,京圈的老人们特矫情!

    推开包厢大门,沈临有些吃惊,人不多,三个人,冯晓刚、赵宝钢、汪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