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回 江湖经验

    第27回 江湖经验 (第2/3页)

伙儿相互作揖道贺。

    赵氏三兄弟早已经在门口拐弯的地方搭好了席棚,准备好了流水席,大伙儿分宾主落座,自然还少不了一番寒暄。

    但席间的热闹,却和一个小孩儿的落寞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小孩儿咱以前提过,是赵俊彦的儿子赵德辉。刚刚发生的一幕,再一次捧了老王家的王义顺、捧了王义顺的外孙子韩金镛。

    赵德辉看着韩金镛那满脸的得意劲儿,气就不打一处来。“早晚有一天,我得把我们老赵家丢了的这面子,原原本本的给找回来!”

    这是赵德辉,第二次心里暗自发誓。

    后来,韩金镛曾经问过自己的外用王义顺,为何要推辞,不愿做者文武学堂的校长。

    王义顺思忖良久,只对小金镛道出了“江湖经验”四个字。

    却说,转天天一亮,文武学堂正式开门儿上课。这课程已然开了,却有这教书的先生,咱必须要提两句。

    这先生本姓钟,学了大半辈子,光绪初年的时候才中了个进士。按理说,学而优则仕,该去当个官儿、求个功名,可这钟先生一来看不惯满朝学子这递交“投名状”一样,过于功利的态度;二来,自家没甚资财,他又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面礼,能够巴结上显赫的官员。一来二去,玉在璞中,金埋沙内,这博学广闻的老学究,竟然大半辈子没混出个好前程。

    但却说,这钟先生却还有一点不讨巧,那便是为人太过迂腐。开学前三天,孩子们围在他身边读书,他姑且能靠着戒尺,一打二骂三吓唬的拢住孩子们的心神。但三天一过,孩子们宁愿挨打,也不想听他的话了。

    这其中,韩金镛和赵德辉首当其冲。

    话说,这学房里年龄相当的30多个孩子里,属他们俩最聪明。

    赵德辉今年8岁,比韩金镛大了两岁,可是论身材去,却还比韩金镛矮了半头。上课时,钟先生教的课文,也是韩金镛先会背,赵德辉再会读。别的孩子非得手心挨上几戒尺,才能眼里含着眼泪磕磕绊绊的读出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聪明的孩子,总是想能在一起玩儿。韩金镛总想和赵德辉亲近点儿,可是赵德辉却一再远离。背地里,赵德辉让自己的父亲赵俊彦,又额外找了个先生补习,可是论成绩,经常被仲先生夸的,依旧是韩金镛。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白天的课堂上,钟先生一遍遍重复着这样枯燥的《百家姓》,小金镛对照着手里的课本,听个一两遍,便能大概的认识。但一旦认识了,这小金镛的心思,却又不在这课堂之上了。

    “金镛,你眼睛往哪里看啦?站起来!”课堂之上,正在摇头晃脑教孩子们念书的钟先生,拿戒尺敲了敲桌子,喊道,“片刻的功夫,便开始出神,这样能学会吗?来来来!你且来把我刚刚教过的课文,原原本本的念一遍!要是念不下来,乖乖的伸出手心!”

    “先生,这又有何难?”小金镛站起身,他清了清嗓音,拿起课本,念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这一幕,道让钟先生挺吃惊。

    “这、这、这……”钟先生说道,“你在家已经念过啦?谁教的你?”

    “我爹务农为本,大字不认识一箩筐,自然不能教;我外公天天无非是在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