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回 阴损下作

    第211回 阴损下作 (第2/3页)

轿,那大路小路可就都走得通了!”

    “您有没有派伙计接茬跟着他,有没有人能给我们送来更多的信儿?”李存义问道。

    “不成了,我们的眼线,只能布到这里,出了城,行人渐少,再跟着他,怕要引起他的疑心,到时候就打草惊蛇了。”老人说道,“但这临城县的路径交通,没有人比我更熟,大路小路,我都清楚!”

    “依您话里这意思,我们四人要分头行走了?”张占魁问。

    “倒也不必!无论是坐车还是坐轿,吴小牛行路的速度,都不会特别快。您师徒四人四匹良骑,肯定比他走得快。我给您出个主意!”这老人说道,“大路通衢,路好走,您先走大路,顺着大路往前飞奔,快马加鞭,别吝惜脚力,估计不出两个时辰,就能行出五十多里路,沿路之上您多加留意,如果没发现吴小牛的踪迹,他必然是走的小路!”

    “嗨,那我们不就跟他走岔了么!”尚云祥有些懊恼。

    “这您不必担忧,官道行五十里左右,您会看到一株参天的大杨树,那杨树是棵古书,少说也有二百多年的树龄,三人合抱不过来,非常好辨认。”老人说道,“那大杨树,恰好是大路、小路相交的另一个交叉口。如果您走大路没发现吴小牛,那到了杨树下,走小路折返向回,定然能在小路撞上赶路的吴小牛。”

    “您给我们这安排,着实的不错。可要是行路晚了,吴小牛找个馆驿住下,我们可就又失了他的行踪了!”尚云祥有些焦急,又说。

    “这您不用担心,这几担茶叶,吴小牛是专程为‘抱犊崮’的军师采购的,那‘军师’是吴小牛的靠山,吴小牛断然不敢耽搁行程!”老人说,“或者说,他吴小牛在苏杭时能耽搁,但只要进了临城县,那便进入了‘抱犊崮’眼线控制的范围。吴小牛根本没有胆量,在诸多眼线的监视之下耽搁时间,肯定会星夜兼程,所以,您今天肯定会在这里遇到他!老夫久战此地,势力虽不济,但对周遭却烂熟于心,如您不信,某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行了,老人家,如果不信您,我们便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由您来办了!”李存义点点头,说道,“那事不宜迟,我们便按您说的办,咱们这就启程!”

    “您先走,我们一众人马随后就到,也是按照先大路后小路的顺序走,就跟在您的后面,做您的二路接应!”老人点点头。

    “如此甚好,我们就先行一步了!”李存义乘跨雕按,知道时间宝贵,实在是耽搁不得。

    师徒四人无非是与老人微微行礼,然后策马前行。

    清人还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清朝末年,尽管已经有了火车,也有了汽车、轮船,但论起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马。马的速度,也确实是比人跑要快上多少倍,比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火车、汽车、轮船更可靠,不烧油、不烧煤,喂上些草料、给足了水,这牲口便能给你一段稳当、快速、安全的旅程。

    也正是因为马跑的足够快,才有类似“走马观碑”的成语,形容马背上的人,眼力、记忆力惊人。

    出了临城县东门,一路前行,单程五十里,李存义、张占魁、尚云祥和韩金镛师徒四人,确实心急火燎的。他们在半途中发现了岔路口,见到了正在等活儿的轿车、轿夫,也向他们询问了关于吴小牛的去向。

    可这群等活儿的苦力,一来是怕了“抱犊崮”的势力,二来也确实不是心明眼亮的官人,十几个人里,还真没有人注意到吴小牛的去向。

    李存义见这场面气的很,他知道再问下去也是徒劳,即便自己拿出些赏银来,也是枉然,与其耽误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继续追下去。

    索性,李存义连马都没有下,一扬马鞭,一鞭子抽打在马屁股上,马吃痛稀溜溜叫了一声,然后疾驰向前跑去。

    直到远远的看到那贼头儿老汉提到的那株参天的古树,师徒四人也没有见到吴小牛的影子,别说是吴小牛,甚至连个行色匆匆、面相可疑、带着江湖气的小贼也再没遇见。

    “吁……”大杨树下,李存义勒紧了丝缰,把马停住,他望着紧跟在自己身后的张占魁,说道,“兄弟,看样子大路上没有他们的人影,吴小牛一定是在小路上!”

    “没错,那我们还等什么!”张占魁点点头,“折返小路吧!”

    不等李存义跟上,张占魁已经打马扬鞭,向小路赶去。

    李存义没有着急走,他抬头望了望,见尚云祥和韩金镛跟在自己的身后,眨眼之间便能赶来,索性挥了挥手,这才再度二次启程。

    可天色,便在这追赶间,又暗淡了下来。

    小路不比大路,虽然路面依旧宽阔,但坑坑洼洼,各色石子垫地,再好的宝马坐骑,在这样的路面上,也跑不快。师徒四人在这样的路面上行了不久,便又呈并驾齐驱之势。

    眼见得日头西斜,月上三竿,师徒四人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