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圈子决定格局

    第十四章 圈子决定格局 (第2/3页)

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也算是如皋城中的主流社会阶层。平日间杜秀才也是在场面上走动,帮人写写状纸,出面调停各种纠纷。

    看眼前这个姓孙的少年貌不出众,杜秀才以为他今日来此大约也是有事请自己帮忙。

    孙元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随口回答:“听说三日之后就是县试,今天是报名截止日。在下也想参加本界县试,按照国朝科举制度,考生参考需要一个廪生做保。在下这才求到杜先生门下来。”

    一听到这么一个衣衫褴褛的农家少年要参加县试,杜秀才大为错愕:“你也读过书?”

    孙元却笑而不答,反站起身来,拿起杜秀才的笔蘸了点墨,在砚台的边上的空白处写起来:“杜先生刚才说这砚台不错,可惜无款无识,却是不美。在下以前在北方游历时,偶听佳句,却正好用做此砚的款识。”

    见这农家少年动了笔,杜秀才一时好奇,凑过头去,一看,忍不住抽了一口气:“好字,好诗。”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峡酒一船”,正是曹雪芹砚台上的所刻诗句,字则是标准的柳公权。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句诗孙元以前在书上读过。

    至于毛笔字,他本来就有这个业余爱好,从读初中开始就开始练习,又有名人字帖可以临摹,十多年下来,虽说在现代人看来也很普通。不过,对于古人来说却很是了得。

    古人的字除了真正的书法大家之外,其实都写得非常差劲。就孙元所看到的实物而言,像秀才一级的读书人,也就后世中学生的水准,叉手叉脚,不成字体。

    原来,明清时的读书人因为手头资讯有限,根本找不到字帖。不像现代人,只要你想,打开电脑一搜,无论王羲之还是卫夫人,要多少有多少,想学谁就学谁。

    而古代的书法家字帖大多藏于世家大族、达官贵人府中,一般人根本就无缘得见。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字写得如何,通常和这人的出身和文化程度直接挂钩。

    所谓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无声的名片。

    一看到孙元这一手漂亮的柳体,和隽永的诗句,杜秀才就大吃一惊,这才定睛看去。心中一动:这少年虽然穿得破烂,可手指却白皙修长,并不像普通农户那样生满了茧子,显然是没有干过农活的。如此看来,这个叫孙元的人虽然家境贫寒,却也是我名教子弟。我倒是以貌取人了,惭愧,惭愧。

    当下再不敢轻视,忙请孙元上座,看了茶,又同他说起话来,想的就是试试孙元的深浅。

    读书人谈话自然有一套规则,话中多带典故和儒家理论。

    而孙元前世学的就是这个,也难不倒他。更何况,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有许多古人所不具备的见识。

    一翻攀谈下来,杜秀才大觉惊讶,暗自点头:“此人谈吐不俗,却是个人才。同他说话,每每有出人意表之言,倒叫人耳目一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