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东西争雄 第九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

    第四卷 东西争雄 第九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 (第2/3页)

刚刚远征归来的宗预,他是诸葛亮的亲信,不可能不把那些情况汇报给诸葛亮。这次远征军中,有三分之二的战士舍不得故土,不要土地要回家,也有一部分领了土地,却也想趁大军的顺风船回家接家眷,因此返回魏蜀吴三国的人数非常多。孙绍为了让那些战士安心的在西亚定居,封赏很厚,不仅发放了安家费,分了土地,而且为了让他们能够耕种,还分配了奴隶,那些舍不得家乡的人,基本上也每人给了十金的赏赐,其他的战利品也不少,这两项赏赐几乎耗尽了这次大战所得,如果不是崔谦在沿着大海远航的时候发现了南非的黄金海岸,为孙绍又找到了一个大金矿,孙绍险些要亏本。

    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几乎所有出征的战士都对孙绍感恩戴德,愿意留在西亚的人心安定,对未来充满信心,返乡的也对这些战事十分满意,纵使是战死者的家属看到丰厚的抚恤时,也会感激孙绍的慷慨,不会有人对这次大战是否值得而说三道四,反过来还期盼着下次还能有机会跟着越王出去打仗。

    “我是赚了,可是不是钱。”孙绍扫了一眼神色中掩饰不住妒嫉的众人,慢条斯理的说道:“我的收益在将来,征服了波斯,打开了商路,就不会再有人征我的商税,换句话说,原本要交给波斯人的商税至少有一半转到了我的手中,也不多,一年就也三五万金左右吧,有个十年八年的,我打这一仗的付出也就收回来了,以后就全是赚头。”

    天子倒吸一口冷气,就连曹睿和刘禅都被惊得目瞪口呆。一方面是被孙绍的收益吓住了,另一方面却是被孙绍的实力震惊,越国立国不到二十年,居然积累了超过八十万金的积蓄,怪不得他敢发动这次战事。大汉国最盛的时候,一年收入大概在八十万金,这其中有一半是皇室的开支,另一半除了要支付全国官员的俸禄,每年还能剩十万金左右,所有的公用工程、非常规军费都要从这十万金里开销,所以一旦有战事,经常会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孝桓皇帝时,段颎出征西羌,一万多大军,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花了八十万金,仗是打赢了,却留下一个财政大窟窿,到了孝灵皇帝时,更是逼得要卖官才能度曰。

    而孙绍只用了十五六年,就积累了八十万金甚至更多,这显然有些不可思议。

    “虽说赚了点钱,可是我用钱的地方更多。”孙绍根本不理会天子等人惊讶的目光,“我这次来,除了献俘之外,就是想和你们谈谈合作的事情。我在罗马建了一个罗马银行,也答应了贵霜人要建一个银行,现在需要大量的本金,你们有没有兴趣?另外,我还打算在扶南建铁路,打通特牧城和曰南之间的商道,这条路可能要建十年八年的,投入不得小,一旦这条铁路建成,并州的煤以后我会有多少要多少。”

    在天子、曹睿和刘禅等人的惊诧中,孙绍将他的计划娓娓道来,他们不明白的地方,他还停下来解释几句,庞大的计划一下子把他们牢牢的吸引住了。

    曹睿等人虽然智商有高有低,但是在经济这一块显然和孙绍不在一个档次,他们听得很入迷,但对其中究竟蕴含了多少机会和风险却未必清楚,孙绍也不强求,表示随后会有一份详细的计划给他们,供他们回去仔细参详。

    刘禅连连点头,孙绍说的那一大串数字确实让他有些晕了,他直觉的觉得,这样的事情只有相父诸葛亮能解决,以他这个智商肯定是搞不定了了。

    曹睿最后提了一个大家都想问的问题:“经商能让你在十五六年间积累八十万金的财富吗?”

    孙绍没有直接回答他,反问道:“你们每个的财赋收入,有多少是被吃喝掉了,有多少是重新投资?”

    “投资?”曹睿一下子没听明白。

    “说白了就是用钱来生钱,不断的扩充实力,我下了个定义,就是滚雪球式的可持续发展。”

    “生钱?”曹睿皱了一下眉头,有些好笑的说道:“难道是与民争利?”

    孙绍哈哈一笑,他就知道这些人包括天子在内,都是有多少钱用多少钱,用不完的最多存起来,没有再生产的概念。他转了一下眼珠,又笑道:“那你们有了结余的钱,会干什么用?”

    曹睿摸了摸下巴,他和他的父亲曹丕一样,是个比较奢侈的人,这些年魏国的经济有所好处,但是前几天北疆一直在打仗,这两年倒是不打仗了,但他又造了大量的宫室,根本没什么结余。蜀国的情况略好一些,但是他们收入有限,估计也没什么结余,吴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至于天子,他是最穷的,以三河供养一个朝庭,连支付俸禄都有些勉强,被战乱毁坏的洛阳宫殿到现在也没有修复几座,哪里谈得上投资。

    当然了,他们也没有投资这个概念,如果钱不够花,增赋便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