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雪夜芦关(2)

    第三章:雪夜芦关(2) (第2/3页)

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洒下一些火种,至于这些火种究竟能否最终被点燃,还要视很多客观情况而定,在这个全国只有四五百万人口的时代,生产力的极度低下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建立起一支全新的军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李*现在就在做这样一件近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就算是愚公移山吧,李*自嘲地想,除此之外,我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

    李*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对自己或者说对李彬有利的,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这样一支军队。

    这个时代的军队,往往是恐怖和杀戮的代名词,要制止这些恐怖和杀戮行为,只能靠一支完全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军队。

    这就是李*得出的悖论。

    自己造就的是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但是自己却满怀希望地想着把它造出来。

    李*自己并不相信什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鬼话,军队毕竟是战争机器,不是用来摆样子的,但是李*在见识过这个年代的军队之后不得不承认,相比之下,自己原先所在的那支军队绝对称得上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李*之所以暂时还不急着扩军,一来是他手中没有足够的装备,二来是延州方面只给了他一个队的编制兵额,三来以目前这种训练情况来看,一旦兵多起来,仅靠他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沈宸这个人虽然懂一些兵法,但是对二十一世纪的练兵模式却是一窍不通,在没有完成对这批士兵的整训之前,李*暂时不打算大规模扩张部队。

    暗地里,李*对自己还是颇有信心的,他认为目前的进展情况已经超出最初的预料了。

    他自信,只要这批兵一旦练成,所谓的彰武军两千多人在他面前都将形同虚设。

    他心中是有一个时间底线的,后年的一月,也就是广顺三年一月,就是他最后的时间底线。

    因为高允权将死于那个时候,而高绍基将在那个时候趁机发动兵变,李彬全家将被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灭门。

    这是曾经的历史……

    但是此刻,我来了,我在延州,在宝塔山上……

    李彬是我的救命恩人,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仅凭这个理由,这段本应发生的历史,就应该被改变!

    ……

    折从阮的到来给五代末年的关中局势增加了一抹诡异的色彩,这位打着震慑党项旗号入关的当世名将在抵达邠州治所后没有进城,而是驻扎在三水县东北的邠鄜道西侧,府州军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大营,陕州节度韩通在几日后接到了折从阮的行文,受命将粮秣物资运往三水大营。

    折家军进关无疑是广顺元年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事件,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党项定难军向太原方面奉表称臣。折家军虽然只来了三千人马,但是对于关中地区的大小藩镇们来讲,这却是一股远远比北面的党项人更加危险万分的军事力量。

    谁也不知道折家军此来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虽然折从阮不驻军邠州,摆明了不想与邠州侯章抢地盘的低调态度,但是观众的诸侯们还是不能放心。毕竟只要折家军在关中一日,后周朝廷若想削藩便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即使是关中诸藩镇当中兵力最强的朔方军,只怕在天下闻名的折家军面前也不敢托大,相比之下,党项人简直不算一回事了。

    折从阮仿佛也知道关中各家对他的态度,因此入关以后一直保持着不出兵不会客的低调态度。

    直到十二月初一,一场大雪纷纷飘下,恰在这一日,关中地区目前资格最老的节度使,驻在泾州的彰义军节度使史匡懿拖着老迈之躯前往三水拜访了折从阮,两个花甲老人围着炉子赏了一天的雪,喝了一天的酒,扯闲话从朱全忠一直扯到刘知远,史匡懿这才兴尽而归。

    这次赏雪的直接结果是,史侍中回到泾州当夜便发起了高烧,据说是受风感冒了。

    就在史侍中发烧的第二天,几匹快马分别驰向了同州、灵州和延州。

    “史老头子说折从阮精神还好,身体康健,就是两耳重听几乎没法和人正常言语,这老家伙的话靠得住么?”高绍基站在父亲的榻前,皱着眉头问道。

    自从得到折从阮要来关中的消息,高允权高侍中立刻便“病”了,卧床不起,延州文武官员求见一律不见,当然,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例外的。

    此刻听了高绍基的话,高允权皱了皱眉头:“你讲话尊重些,史继美是前辈,你爹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便已经开镇建节了。他这番去三水,是受了我们几个托付去打探口风的,他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