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谁与争锋(上)

    第400章:谁与争锋(上) (第2/3页)

    自关中往汝南有两条路,一条是出虎牢,自荥阳,过长社,先至许昌而后南下颍阳、蔡县而至。这条路虽远,但是却都在自己境内,能报大军完全。

    更可以通过自许昌而出,打通汝南与大后方的联通,保证后路畅通。

    当然,唯一的缺点便是,所费时间,也将成倍的增长。虽说救兵如救火,但若为救援而使自身陷入险境,到头来,救不出人却把自己陷进去,实在不智啊。

    尤其,在如今魏公这般艰难的情况下,这五万大军虽然不多,却也极是宝贵。毕竟,这些百战老卒,绝不是临时招募之军可比的。

    所以,李典认为,自许昌而转汝南,费时虽久,在当前阶段却是最稳妥的。但是,显然于禁与乐进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选择的便是现在正行进的这条路,跨洛水通宜阳,横穿嵩山小路,直下阳人、叶县而至汝南。

    这种坚持,也正在于己方兵少,以五万之军对二十万之敌,堂堂之阵绝难取胜的基础上。

    他们认为,兵少则需用奇。奇之一字,首要体现在快上。取小路倍道而进,趁对方不妨之际,一举搅动对方阵脚,再与汝南里应外合之下,才可能解去汝南之围。

    这种认定,还有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围困汝南的,毕竟是来自两方的军伍。既为联军,就必然难以保证号令一致。只要引发对方大乱,则大胜之机便在反掌之中了。

    李典承认,他们二人说的有道理。但是,眼下这条路虽近,但一路多行于山间之中,不利大军展开。一旦遇伏,后果不堪设想。

    这番警示,于禁、乐进二人却大笑摇头。因为根据斥候探得的消息,围在汝南的联军数量并未减少。而且,汝南离着这一路最危险难行的嵩山与轘辕间道,尚有极远的距离。只要大军出了山区,再往外便是一路平原,对方还如何设伏?

    最后,自是少数服从多数,当即传令,大军倍道而进,直往阳人小路而来。

    时值正午,烈日当头,五万人一路急行,此时已然深入轘辕之北。山中草木茂盛,到处都是成片的原始森林。巨大的树冠,将山道遮的一片幽暗的同时,也使得里面冷意袭人,与几步之外的山外,如同两个世界。这里,却是进入了山区最后的一程——十里一线峡。

    这十里一线峡便如其名,总长不过十里,所谓一线,并不是说道路狭窄,正相反的是,除了两头稍嫌狭窄,中间大部分地方,却是极为开阔。那个一线,指的是两边山崖耸持,高足数百丈。而且,越往上越是向里倾斜,人在其下,仰头看去,最上处,便只一线蓝天显露。一线峡由此得名。

    众曹军一入峡中,顿时每个人都露出舒适惬意的表情。长途急行,烈日如炙,汗出如浆使得人人体力消耗极大。如今乍逢这般凉爽之途,实在是美妙至极。

    于禁、乐进二人虽驳斥了李典所虑,但二人终是大将之才。在大军进入峡谷之前,便派出斥候远远哨探,直到斥候奔出峡谷另一端,查访无虞之后,才下令大军进入。

    三人中,乐进走在最前,小半个时辰后,前面隐见光亮,有数骑往来巡视,正是早早派出,守在谷口的斥候。

    乐进面上露出放松的神情,传令后面加速跟上。虽说探查并无伏兵,但早离险地总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儿。

    众军得了乐进的命令,果然都加速了步伐。不过片刻后,前军已有近半出了峡谷。乐进心下轻松,正要拨转马头往后再催促一番,却忽听不远处的峡谷口外,传来一声炮响。

    随着炮响之后,隆隆的鼓声忽如滚雷般震响起来,喊杀声随风传来,直如惊天动地一般。

    乐进面色大变,也顾不上等斥候来报,先自急舞刀拍马,向外急冲。只是冲到外面,却是不由的一呆。

    面前一片开阔,两边密林夹道,四周除了先前出了峡谷的,此时也是满面紧张的小部前军之外,压根不见半个敌人的影子。

    “文谦,怎么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