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三个条件

    第185章 三个条件 (第2/3页)

远提及柏林购物中心账户上所积累的东德马克的问题了。

    对于建筑公司这个老本行,梁远早就有心筹备了,可以预计的未来,自己要大兴土木简直是一定的,不过按梁远原来的打算,想在两德合并之后在成立新的建筑公司。

    届时鸟枪换炮购买联邦德国的工程机械一步到位,先从设备上直接挤进国内的顶级建筑企业,然后接几个项目锻炼几年,一家一流的建筑企业就差不多成型了。

    不过祁连山和刘文岳既然提起这件事,又和罗马尼亚人民宫项目凑到了一起,梁远索性不再坚持原来的观点,早一点成立也有早点成立的好处,民主德国的工程机械虽没有联邦德国先进,但用上个十年八年的还是全无问题的。

    “老祁有合适的人选?”梁远问道。

    “我看现在负责长白岛建设的鲁恒升就不错,直接把他的那个项目部放大,是在合适不过了。”祁连山说道。

    梁远摇了摇头,说道:“鲁恒升可不成,老鲁另有去处。”

    看着众人都好奇盯着自己,梁远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老鲁的去处,不可说、不可说”

    “此路不通,老祁还是另想办法吧。”梁远看着祁连山说道。

    “老鲁被远大少否了,适当的人选暂时我就找不出来了,不过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

    “这几年远大少给中建三局不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优质项目,像柏林的联合购物中心,不光是目前整个中建系统在海外的最大项目,同时也是中建成立以来最能拿出手的建筑,由于我们的原因,三局的盈利能力要远远超过中建下属别的建设局。”

    “因为分配上的种种原因,三局打算从中建系统中独立出来的意愿相当强烈,虽说中建也有心将三局打造成精干的攻坚团队,但是中建内部的反对意见很大,主要理由就是三局的设备是集团买的,三局若是带着设备独立出去,中建的施工能力会下降一大块。”

    梁远听到这里到是明白祁连山的思路了,在八十年代,限于共和国人口的规模庞大,许多国企对设备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对熟练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而且由于建筑行业也没什么高不可攀的门槛,也直接导致了中建的融资能力不强,中建走向海外的时间和市场化程度,一直是共和国国有大型企业中最早和最高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进入了香港市场,不过直到中建依靠自身的努力连续盈利近十年后,才获得了在香港上市融资的资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