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脱罪

    第十一章 脱罪 (第2/3页)

走。饶是如此,太子妃还怕广安王临阵脱逃,叫人将他的手绑了起来。

    林氏在这里插了一句花,说林家打听到的消息是,东宫正殿那具疑似太孙的尸体,双手背在身后,确实有些不自然。冯家人得到章启的新供状后,便确认了那具尸体实际上就是广安王,而“广安王”的尸体则是另外找的替身,逃走的只有太孙与胡四海两人!

    确认了这一“事实”后,冯家长子便接过林氏的任务,追问章启后来的情形。大概是因为已经说出了“实话”,章启也就不再有所保留了。他承认东宫宫人提起沈李两家都派了人来时,他因为起疑而问过来人是谁,但那宫人只是含糊答说人还没到,怕行踪不密会叫人发现。因此他没跟沈李两家的人打过照面,后来跟太子妃起了冲突时,也曾质问对方是不是以为有娘家人帮忙就能万事大吉。太子妃当时说,沈李两家就算来了人,也不过是帮着将太孙藏上两三日。太子和她另有一位援手,已经在路上了,只要他到了京城,马上就能将太孙送到安全的地方去。她还说这位援手是越王与冯家绝不会想到的人,等到将来真相大白,太子沉冤得雪,太孙还朝的那一日,他们一定会后悔自己有眼无珠信错了人,到时候她就算在九泉之下也会笑开怀的。

    太子妃不肯说出这位援手是谁,又执意要杀死广安王充当太孙替身,广安王自身又不肯走,章启一怒之下就离了东宫去找吴王,后面的事就不清楚了。他叫冯家人去查沈李两家当日是否有人在宫中执勤,就可知道有谁牵涉其中。

    越王与冯家人调查出那一天太子妃之父沈翰林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晚上留在文渊阁值夜,而文渊阁与东宫所在的春和殿同在皇城东面,虽然离得不算近,但如果东宫要秘密送一个人到这里与沈翰林会合,并不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李家族中也有两名子弟身负禁卫之责,其中一人那天晚上正好当班,只不过把守的地点在西华门,离东宫更远。但考虑到那名向章启泄露消息的宫人所言,离得远并不代表来不了。鉴于那名宫人已经死于火中,目前仅剩的线索就只有章启的话了。他们立刻就采取了行动。

    沈李两家早在几天前就被搜查过了,但没有抓人,直到这时冯兆南才命人将沈翰林与李家两名宿卫宫禁的子弟投入大狱,同时重新排查这几天内出入两家的人。至于章启,则因为提供了有用的线索,虽然曾经犯过糊涂,差一点与谋逆者同流合污,但看在他的功劳份上,可以从轻发落。章侯爷既然不知情,也可以无罪释放了。

    陈氏念到这里,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常氏更是喜极而泣:“总算老天有眼,叫侯爷和启儿逃过大难,只是不知他们会如何处置启儿?”她习惯性地看向沈氏,后者却背过身暗自垂泪,她知道长媳是为其父而难过,也有些不好意思,便劝对方:“好孩子,你放心吧,沈亲家不过是个读书人,又是独自一人在皇城值夜,哪里能带人出来?若太子妃真有援手,多半是李家的年轻人,亲家很快就会平安无事的。”

    沈氏只是低头垂泪,虽然点了头,却将手帕拽得紧紧的,在常氏与陈氏看不到的方向咬牙切齿,眼中迸出强烈的恨意。

    明鸾悄悄放下门帘,心中警惕更深了。其实依照她两次偷听到的情况来看,章家四叔的话是打了折扣的,带走太孙的明明是章家的人,他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减轻章家的罪名,另一方面也是给太孙打掩护,不过他在狱中吃了那么大苦头,又对太子妃有点意见,或许对沈氏也有点意见,借机撒谎报复一下沈家也有可能。但这跟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章家人能安安全全地活着就行了。

    然而对沈氏来说,章四叔的供词却连累了她的娘家亲人,她心中一定无比怨恨吧?

    明鸾完全不可怜她,直到现在还在生死攸关的大事上对婆家人撒谎的东西,会有今天都是她们姐妹自找的!

    有了林氏传来的消息,常氏等人都安心了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