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妙手

    第十三章 妙手 (第2/3页)

世人眼里的排名多有所不同。

    纵观整个唐朝,唐人眼里画家的品格是亲王三人:汉王元昌,江都王李绪,嗣腾王李湛然。他们排在第一位与画功无关,主要是他们的超然地位。但这三人均以善画蜂蝶禽鸟闻名于世。

    其次到神品上一人,吴道子。神品中一人,周昉。神品下七人,阎立本、尉迟乙僧、阎立德、韩斡、李思训、张璪。妙品上七人,韦无忝、朱审、王维、韦偃、王宰、杨炎、韩滉。妙品中五人,陈闳、范长寿、张萱、程修己、边鸾。妙品下冯绍政、张孝师等十人。能品上陈谭等六人。能品中杨辨等二十八人。能品下黄谔等二十六人。逸品王墨、张志和、李灵省三人。

    这个排名十分地苛刻,连张孝师、吴知敏等人都没有挤进去。当然现在才是初唐到中唐时期,这个排名还没有出来。但如果按照这个排名,在狄仁杰眼里,这个少年的画功神品自然无缘,妙品也望背其难,可如果要排,也能勉强进入能品中下之流。

    如果这个少年知道这个当朝最有名气的宰相居然给了他这么高的品价,也许会受宠若惊。其实也是狄仁杰心理有关,如果排进这九品之内,也是看到这首诗的原因。

    而且这个少年这手小草也似乎开创了一个书法的先河,最难得还是这首诗。如果将这幅画加上这首诗交到武皇手里,将会对武皇产生多么大的震动?

    这个少年回过头来,眼睛茫然不解,什么时候来了这么多人,四个穿着官服的,几十个士兵站在不远处警卫。

    虽然这样,可他没有半点紧张。他看着狄仁杰,眼神还是在茫然着,可并没有紧张,只是一撩粗麻长袍,警惕地问道:“这位使君,这幅画是小子所画,小子撕掉它,没有得罪使君吧。”

    如果不是现在朝廷是武则天掌握,动辄杀人灭族,这个少年都有可能说:“我的画,要怎么撕就怎么撕,管你们什么屁事。”

    狄仁杰说道:“这个小兄弟,本官想买你画的这幅画。”

    买我的画?少年眼里出现一片惊喜,好事啊,现在我手里正穷得连买一支笔都没有钱。他问道:“那么,使君,你会给我多少钱呢?”

    千万不能只给一个铜板,都不够买纸的成本。

    狄仁杰面露微笑,从怀里掏出一锭银饼,这锭银子体积可不小,看上去至少有十几两,在阳光下发出闪亮的颜色。

    “狄侍郎,这也太贵了吧。”吉顼在一旁说道。

    “不贵,不贵。岂不闻智永一字千石乎?”

    褚遂良写得一手好字,曾经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如何?”

    虞世南答道:“我听说他一个字值五万,你的字值不值这个钱?”

    时年粮食大熟,斗米五钱,也就是说智永的一个字值千石粮食的价钱。不过唐朝经李世民治理后,国家太平,渐渐富足,开始兴起侈夸之风。时人又重书画,造成一些大家手笔被世人炒作起来,价值不菲。不但书画,就是诗文同样也能卖钱,李邕擅长碑颂,许多人用重金求其文,前后得钱不计其数,史书用巨万来形容,究竟几十万几百万不得可知。

    唐朝已经出现了金银当作货币使用,但因为珍贵,并不常使用,也不是主流货币,使用金银要到柜坊与金银铺里兑换成铜钱才可以使用。可因为金银流失并不象宋朝那么大,金银与铜币兑换关系也比较稳定。这一锭银子足有十几两,换成铜钱就是一万多文,以少年这幅书画或许就是值这么多钱,可书画的价值还看作者名声沽价的,从后面一点来看显然狄仁杰出的价钱偏高了一点。

    狄仁杰并没有回答,一是惜才,从这少年衣着以及所用纸笔墨砚上看,他家庭贫困,狄仁杰想救济他一下。第二个也是看这少年看到这一笔巨款,有何反应。

    第十四章伴笛

    这个少年看着这锭银子,再看看自己画的画。挠挠头发,向狄仁杰问道:“老使君,我这画不值这么多钱吧。”

    狄仁杰微笑,说:“何来值与不值,某说你值便值,说你不值便不值。”

    这时候书画并没有一个规范的交易市场,大多数以卖字画为生,可价格并不高,而少数真正的大家,却耻于卖画,向他们求助的人,也多以赠送礼物相求。其实就如狄仁杰所言,真正的大家手笔,价值很模糊。

    可是自己是大家?这个少年想到。

    狄仁杰看着他的表情,也觉得有趣。

    少年看着狄仁杰手里这锭银子,过了半天说道:“虽然说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可使君这不算是嗟来之食吧?”

    狄仁杰再次笑了起来,他说道:“不算,这是某用这个钱购买你这幅画的。”

    少年这才站了起来,来到狄仁杰面前,施了一礼说道:“这位使君,虽然我知道这幅画不值这个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