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节 风波(三)

    第234节 风波(三) (第3/3页)

刘文忠也暗暗打定主意,回去后立即派人通告乾清宫的老同事王坤,赶紧反戈一击做污点证人,而马士英则有些幸灾乐祸。

    “学生还有一事相告,据丰州锦衣卫查探,有数十家鲁商、浙商和南直隶商人私自到辽东贩卖货物,其中甚至有粮食、布匹和硝石等禁物,此事已通报京师锦衣卫指挥使司,想必皇上会很满意,我们抄家也不能忘了皇上呀!”李槐又抖了点猛料。

    张廷拱仔细把李槐又打量了一番,心中不禁暗生畏惧——这个年轻人心狠手辣、处事果断,不能轻易惹呀,而且他们还有锦衣卫相助——丰州有锦衣卫可以理解,不过他们似乎成了同伙,算了,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张廷拱认怂了,大同形势发生逆转,提塘司的人按着黑名单挨个抓人抄家,谁敢不服就亮出锦衣卫的身份下黑手——张世安趁着锦衣卫指挥使司手头紧,官职减价大甩卖,一口气买了二三十个小旗、总旗告身,提塘司的头目几乎都有锦衣卫的头衔,这东西吓唬普通官吏和老百姓确实管用。

    前段日子风声紧,被拉下水的大同官员们以为包庇、参与走私的事会败露,几乎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可以扬眉吐气了,咬牙切齿地投入反攻倒算之中,为提塘司最大限度提供便利,大明国土上破天荒出现官府与锦衣卫同心协力联合办案的情形,提塘司也投桃报李,抄家拿到了钱,随手就把人犯、案卷移交地方官府,分点油水给自己的合作伙伴。地方官吏亢奋了,遵照张廷拱、马士英一定要把案子办成铁案的指示,继续穷追猛打,一口气又挖出来近百个隐藏在官府里的不法分子,几乎将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大小官吏一网打尽。

    抄家的钱李槐绝不敢独吞,张廷拱、马士英和刘文忠也要一起分赃,张廷拱捞得最多,很大方地给大同镇官兵一次性补发四个月的欠饷,全镇官兵人人都说他的好话。张廷拱是个忠臣,自己发财不忘皇上,土地、房产、店铺还有黄金、珠宝、字画不好变现,全都委托刘文忠通过内廷献给皇上。

    好不容易进趟大同城,也不能光顾着捞钱,王昉找来一帮说书、唱戏的座谈,批评他们不紧跟形势,一千年前的关老爷、几百年前的岳爷爷说来唱去,新出的大英雄李汉民为什么不宣传,那个嘉靖年的马芳和鞑靼打过几仗,有你们吹得那么凶吗?李汉民可了不得,塞外开疆拓土上千里,收降鞑靼、插汉十万人,而且把不可一世的建奴打得抱头鼠窜,现在朝中出了奸臣,诬陷他是汉奸,你们为什么不替忠良说话?说书的、唱戏的马上眼前一亮,对呀,关老爷、岳爷爷还有山西同乡马芳早被客人听腻了,必须有新亮点才能吸引人,这帮人苦熬了几个晚上,把《马芳传》改头换面成《李榆传》,李榆被说成是流落丰州,后来又被掳掠到辽东的山西人,经过他们的传播,《李榆传》很快风靡全山西,连续十多年稳居话本、戏文排行榜首位。

    方咨昆传来消息,忠义救国军进入山西后,王国梁、孙显祖一伙胆子壮了,指使手下装扮成盗匪把官府查禁私货的路卡全砸了,山西巡抚许鼎臣聪明,立即派人悄悄通告王国梁:我要剿贼,你要赚钱,我们各干各的,相安无事。

    大同、山西已两镇已摆平,李槐决定要撤军了,这时李建极突然冒出来——朝廷下旨严查丰州走私,吓得他躲回老家闭门不出,不久又发现风向变了,丰州出兵完全压制住大同、山西两镇官府,唱主角的忠义救国军还是丰州商人养的兵,这家伙欣喜若狂,搬出孙庭耀来信中说的“贸易自由”忽悠了一批有钱的商人,兴冲冲地跑来了——丰州大有希望,他也该关心一下自己在丰州的买卖了。

    七月中,忠义救国军撤出边墙,一起出关的还有张国基、徐锦宪收罗的两千多自愿投靠丰州的官军,张廷拱、马士英、刘文忠连同阳和的张宗衡都捞足了钱,对此置之不理,大同风波由此结束。

    丰州撤军的前夜,分巡冀北道娄子敬在家中自缢,他不得不死啊,上官恨他滋起事端,同僚恨他查禁走私,士兵恨他拖欠军饷、百姓恨他追缴遁赋,他自幼苦读诗书,立志报效朝廷,做官后以海刚峰为榜样执法严明、廉洁奉公,最后却落到人人痛恨的地步。从忠义救国军那里屈辱地回来,巡抚张廷拱就勒令他回家待勘,而副使马士英扬言要以奸党罪名弹劾他,太仆寺主事王登道已被朝廷通缉在案,竟然也敢闯进家里让他快点去死,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朝廷是皇上的,关你何事”——一切都明白了,一切也该结束了,曾经有条路摆在他面前,可他没有同流合污,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这样的活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