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悯农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七章 悯农 (第1/3页)

    七月流火,是说到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可是在幽冀诸地,仍然骄阳似火,天气炙热。

    张胤和张俊分左右坐在母亲崔萦身边,身下的马车辘辘而行。张谟和崔琳两人都未坐车而骑着马。此行张胤是随父母亲一起去冀州安平看望崔寔,同行的还有崔寔的族侄崔琳。

    月前崔氏族中来信说崔寔病重,希望崔萦回去看望一下,还说崔寔要见见两个外甥,所以这次张胤和张俊才有机会外出。

    崔寔是崔萦的族兄,两人一向亲近。崔萦嫁给张谟,正是崔寔牵的红线。今年崔寔已经六十五岁了,去年被朝廷拜为尚书,不幸遇到了党锢之祸,如今免官在家撰文注经,正在撰写《四民月令》,不过身体大不如前。

    人年老了就想隔代事。崔寔听闻自己的族妹老来得佳儿,又听说妹夫张谟捡到一个神童义子,早就想见上一见,正赶上自己患病,不知时日还有几多,所以差人送了封信给张谟、崔萦。

    崔寔于张谟亦师亦友,又是妻兄,感情一向很好。张谟收到信,就向太守马勖请了假,携妻带子赶赴冀州,如今已近安平城。

    安平县原属安平国,本初年间,孝崇皇后死后葬于博陵,遂分中山国增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延熹元年改治安平县。博陵属冀州平原,沃野千里,实实在在的大汉国富庶之地。

    张俊年龄小些,又是第一次走出渔阳,对外面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扒着车窗向外张望。张胤也望着窗外,却是想看看古时的河北与后世有什么不同。

    官道两旁都是良田,正午气候炎热,田垄之中仍然有民众在劳作。

    无论是何时代,无论是前世今生,张胤所见到的中国农民都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一类,只要有一小片土地,他们就能在上面耕种劳作,种出粮食、果蔬、人生和希望。

    可惜,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只能为拥有一小块土地而奋斗、追逐,而不是实实在在地拥有。

    张谟和崔琳在路边的一小片树林前停了下来,招呼崔萦母子下车休息。午时炎热,大家都坐在树荫下休息,吃些干糒,饮些清水。

    张胤捧着水袋,与张俊并排而坐,看着前方田地中弯腰锄草的百姓,心中很是感概,不自觉地念出了儿时背诵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崔琳正在吃着干糒,忽然听到身边张胤清脆的声音念着诗,心想这张家小童果然勤奋,这会儿功夫也要诵诗记忆不成?驻耳细听,竟大吃一惊。张胤所颂之诗,从未听过,文辞简单,偏其中寓意深刻,大有悲悯之心,实在是一首非常出色的短诗,于此时也是应情应景。

    崔琳目视张谟,见他也是一脸惊讶,想必是也头次听张胤念到这首诗。崔琳心中一动:“难道是这小童所作?”

    崔琳转头问张胤道:“虎头所念诗歌朗朗上口,又有深意,可有名字?”

    张胤起身向崔琳行了一礼,恭敬地回答:“《悯农》。”

    崔琳又问:“是何人所作?”

    张胤默认不语。能怎么回答?难道说是唐朝李绅所作吗?或者推脱说是一游方道长所作?

    崔琳点点头,向张谟道:“今日方知神童之能。兄长有福焉。”

    张俊年方六岁,听到崔琳夸奖阿兄,也爬起来,大声叫道:“阿兄,阿兄。你只念一遍,我就记下了。我也能背诵。”然后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他年纪更幼,声音更加稚嫩,童趣盎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不对?对不对?阿兄!”

    张谟和崔萦看着两个儿子,心下欣喜,面露微笑。

    八岁能做如此诗歌,这可很不简单啊。

    这个孩子屡有异能,给人惊喜不断,真是难得。

    日落之时,终于进了安平县城。崔氏是山东大族,家族人口众多,府邸规模非常庞大。

    到府门前,出来迎接张谟等人的是崔寔的胞弟崔琦,崔琦以文章博通、精擅书法著称,也是崔氏后人中的翘楚。

    崔琦一拱手,向张谟道:“贤弟,何如此晚乎?可是路上辛苦?”

    张谟行礼答道:“大兄莫怪。小弟岂敢请大兄出迎。失礼失礼。”

    崔萦也上前行了一礼,道:“从兄。”

    崔琦哈哈一笑,说道:“快请进。家兄已等得心急了。这两个可是胤儿、俊儿?”

    “正是拙子。”

    “真是佳儿。”崔琦又是大笑,赞道。

    崔琦拉着张谟的手,并排而行,快步进府。崔萦拉着两个小童跟在身后。崔琳辈分更低些,走在最后。

    到得厅堂之中,崔寔被两个婢女搀扶着走了出来,坐在主位上首的位置,崔琦坐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