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卢门立雪

    第十三章 卢门立雪 (第2/3页)

    张胤等人出博陵郡,入巨鹿郡,经魏郡邺城,渡洹水进入河内,两日后到达朝歌,路程已过七成。

    朝歌为商朝帝都,也是春秋时期卫国国都,历史悠久,属于淇河文化,源远流长。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就在朝歌之南。武王伐纣时,牧野一战,纣亡国灭,殷商六百年社稷毁于一旦,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传说朝歌城南有云梦山水帘洞,春秋战国时鬼谷子曾在此隐居讲学,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在此培养出的学生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可谓将星璀璨。

    张胤等人在朝歌稍作耽搁,缅怀先古,之后向西南经过汲县、获嘉、修武、怀县、平皋,在温县五社津渡过黄河,到达巩县,进入偃师时已是腊月。掐指算来,两人自十月底出发,路上走走停停,两千里路走了超过三十天。

    偃师离东都洛阳不足百里,快马不用一日即到。张胤等人在偃师稍作休整,第二日一早直奔东都洛阳南郊的太学。

    太学在望时,已是未时,天空稀稀落落开始飘落雪花。

    汉朝的太学初建于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纳其议,遂始兴建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生”,有免除赋役的特权。武帝到王莽时,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太学初建时仅只有五十人,汉昭帝时增至百人,王莽时增至万人,如今的太学生则要超过三万人。

    张胤和张晟等四人来到太学外,被这一片鳞次栉比的太学建筑所震撼了。太学占地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未见之人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才有大汉第一学府的样子啊!

    几人先寻了一处酒肆,胡乱吃了些饭食,即出发去拜见博士卢植。其时雪花渐大,朔风凛凛,众人都带上斗笠,身披蓑衣以遮风雪。

    申时中,终于寻到卢植住处。卢植为博士,执掌教育博士弟子,朝廷有疑难时,负责答疑解惑,秩比六百石。在太学中有一独立小院居住。

    张胤命两个仆人牵马在门前等候,和张晟一起到门口寻苍头问道:“卢博士可在?”

    守门苍头打量了一下两人,只见身前的两个束发少年,身材长大,面容俊朗、颇染风尘,显然是远途而来,回答道:“今日休沐,博士正在堂上看书。二位小郎君有何事求见博士?”

    张胤自父亲传家于他后,就不再梳总角,而是将头发束了起来。古人二十而冠,一般十五岁束发,以示学有所成,可外出游学,正所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张胤今年仅十三岁,本还不到束发的年龄,只是家庭特殊,所以早早束发。张晟凡事皆以兄长为楷模,自然有样学样。

    由于事前有马勖的书信和马日磾的说和,张胤也没有准备名刺,自报名姓后,只将路过安平时舅父崔琦所写给卢植的一封书信交给守门的苍头,请其代为通传。

    这门仆向张胤行了一礼,说道:“请稍候。”然后转身进内去通报去了。

    不一会儿,门仆出来说道:“二位小郎君,博士许是昨日授课累了,此时正在堂上小憩。二位小郎君不如随小仆到堂前等候。”

    “也好。有劳了。”张胤说道。

    两人随着门仆进入院中,穿过廊亭,来到正厅前。

    只见厅门虚掩,隐约见一个高大身影斜卧在榻上,右手支颐,左手抓着一册书简拢在胸间。此人背朝里,面朝外,双目微合,正在休息,想必就是卢植。堂上一座青铜火炉,炭火正旺,旁边桌上放着一摞书简。显然刚才卢植是在翻阅书简。

    那门仆向张胤拱手施礼,道:“二位小郎君在此稍候。想必博士少时就会醒来,自会接见二位。您所带来的仆人我自会招待,请小郎君放心。若有事情就请招呼小仆。”然后转身自回门房去了。

    张晟看了张胤一眼,欲言又止。张胤微微摇头,束手站定在院中一株古松下。张晟也不多说,和阿兄并肩而立。

    此时天已日暮,雪花簌簌而下,转眼之间,古松之上累雪盈寸。

    风虽不甚大,天气却寒,张胤把衣服紧了紧,心道:“卢博士,你是真的睡着了吗?”

    张胤看着堂上的身影,有些走神:“刘大耳有雪中三顾茅庐,今天我就来个立雪求学。”恭敬侍立,等着卢植醒来。

    张胤对卢植的确很尊敬,这一个小小的考验算得了什么。汉末将军中有两个半人让张胤打心眼里佩服,一个是汉末最后的名将皇甫嵩,一个就是文武兼备的卢植,那半个是朱儁朱公伟。朱儁谋略不及皇甫嵩、文略逊于卢植,又有败于黄巾、一蹶不振的事迹,所以在张胤眼中只能算半个名将。不过此三人与后来三国时期的名将相比也绝不逊色。

    卢植这一次小憩,足有大半个时辰。待醒来时,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