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约法三章

    第三十九章 约法三章 (第2/3页)

如父如母,尊称“卢公”。

    仰仗卢植恩威,九江蛮族自熹平四年秋始直至黄巾之乱前,再未兴兵作乱。

    而张胤、张晟、韩当、凌操四人凭阴陵城下一战,在九江郡汉蛮军士之中名声之盛,无与伦比,几不逊于太守卢植。

    卢植平定九江蛮叛乱的奏疏递到朝廷后,朝中一片赞议之声。卢植借机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①

    大意就是想带着弟子入东观校书,精研《尚书》、《礼记》,并提议设置《毛诗》、《左氏》、《周礼》三经博士。可惜天子未予理会。

    卢植无奈,当年冬天,因病向朝廷请辞九江太守之职。

    卢植病得并不严重,不过是受了些风寒而已,称疾去官,主要是对太守之职不太感兴趣。卢植常怀济世之志,有匡扶天下之心,相对而言,九江郡这块池塘太小了。或许对朝廷将他的上书束之高阁,也有些意见。

    这次朝廷动作迅速,很快批准了卢植的辞官请求,另外派人接替卢植任九江太守。

    卢植与新任九江太守做过交接之后,就动身离开九江返回涿郡,卢植本意是回乡设堂讲学、教书育人。

    张胤并没有和卢植一同返回幽州,而是去了洛阳,他要去太学卢植住处,代老师将师母、卢慎、卢重、纨儿等人接到涿郡。

    张晟三兄弟也分道扬镳,张晟随兄长张胤一同前往洛阳,韩当护送卢植北上,而凌操则返回了余杭老家。

    凌操启程时,张胤、张晟、韩当等人出城相送十里。张胤自路旁柳树上折下一柳枝,与冷月刀一起,送与凌操。“柳”与“留”音近,有挽留之意。

    凌操为人豪爽,也不推辞,道了声谢,接过冷月刀挂在腰间,手握柳枝,翻身上马而去。

    隔日,卢植和韩当北上幽州,张胤、张晟则直奔洛阳。

    张胤和张晟自阴陵出发,过寿春至汝南平舆,经颍川郡到达洛阳,历时二十余日。

    张胤拜见师母张氏时,说明卢植命他来接众人回返幽州。张氏只点点头,让张胤等人去休息,然后招来仆人收拾行礼。

    当晚,张俊得到消息,赶来太学与张胤、张晟相聚,令张胤意外的是,蔡邕之子蔡珪也一道来了。

    蔡珪比张俊小一岁。其人与张俊一样一表人才,生的眉清目秀,俊美无伦,小小年纪风仪十分出众。

    张胤见过小时候的蔡珪,如今见原来的总角稚童已经长成翩翩少年,心中也有些感概,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来到汉朝十几年了。

    张俊和蔡珪趣味相投,数月时间,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这次张胤来洛阳从九江带来了十数匹蛮人织制的五彩布,送与蔡邕为礼,正好顺便请蔡珪带回去。这次是没有时间到蔡府拜访了。

    为了抢在正旦日前赶回涿郡老家,张氏决定明日一早即出发,反正这小院中一应物事都是官家所有,只随身携带衣物细软也就是了。

    今年张胤连续两次到洛阳都没能去拜访袁绍、许攸、王越等人,心中着实有些遗憾。

    太学整齐的房屋学舍已在身后,张胤心中忽然有些伤感,在洛阳向老师卢植求学的半年,是他感觉非常舒适惬意的一段日子。不知道下次再来洛阳会是什么时候?

    正在胡思乱想间,身后几匹快马飞奔而来,一人高呼:“子承慢走,待愚兄送贤弟一程。”

    张胤回头望去,只见袁绍、许攸纵马扬鞭当先而来,高呼之人正是袁绍。

    张胤心中一暖,翻身下马,立于路边等候。

    到得近前,袁绍和许攸下马走向张胤,只听许攸的声音似怒似喜,埋怨道:“子承,你太不讲交情,进出洛阳也不言语一声。再这般作为,我定然与你绝交。”

    张胤不理许攸,向袁绍行礼道:“大兄,你怎么来了?”

    袁绍拉住张胤的手,拍了拍,说道:“子承,为何走得这般匆忙?要不是我们正巧遇上子英和蔡议郎之子,都不知道你在洛阳。”

    “行程匆忙,一时未敢去打扰大兄。是弟之错,请大兄见谅。”

    袁绍哈哈一笑:“子承,你啊……这是,回幽州吗?卢博士身体到底如何?”袁绍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