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重回洛阳

    第四十二章 重回洛阳 (第2/3页)

其远行。刘备之母却是个有眼力的,一力主张让刘备跟随卢植。在张胤看来,刘母远胜刘元起。

    张飞这家伙死活也要跟着去,原本他的父亲只有他这一个独子坚决不允,张胤也不同意,张飞实在是年纪太小了,不过想不到的是,这小子居然闹离家出走,后来张胤无法只好为张飞担保,保证不会让张飞冲锋陷阵,这才使张飞父亲的点头。张飞之父索性派健仆、庄客数十人随张飞同往。

    一路之上,张飞跃跃欲试,屡屡想象自己冲锋陷阵、斩蛮酋之首于千军万马之中的样子。可是到了庐江,却让张飞大失所望,他不仅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居然连蛮族战士都没见到一个。

    卢植等人刚到庐江郡治舒县,庐江蛮族就送来一封降书,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求享受与九江蛮族的同等待遇,无非就是恢复“賨布”之赋税,荐举蛮人入郡府任职为官吏两件事而已。卢植暗中走访了一遭,知晓蛮人确实无诈计,就爽快地答应下来,颁布政令,以九江治蛮之法实施。本来他就想这么做,正好顺其自然。

    原来,这庐江郡蛮人见九江郡涂山和荆山等部不仅能少交税赋,还能有子弟做汉人的官,羡慕的很,就向太守府提出同样的要求,不想这前庐江太守愚钝,不以为然,坚决不允。庐江蛮人眼见着隔壁郡的同源族人一天天富裕起来,日子日渐好过,就更为眼馋。有一机灵的首领就提出了造反,争取同等待遇的计策。庐江太守平定不了蛮人叛乱,只好向朝廷求救。朝廷以卢植在蛮人中素有恩威,当即拜为庐江太守。卢植一来,正遂了蛮人的心愿,因此,再未出一兵一卒,只递上降书,表明自己的意思。

    这样一来,卢植也不费兵卒、不上战阵就平定了庐江蛮人之乱,让各方之人大跌眼镜。

    卢植将庐江诸般政事理顺已是九月,之后,令人大出意外的是,卢植再一次上书辞去太守之职,决定前往缑氏山设堂讲学,表明了他不想任地方太守,而是想精研学问、教授后辈,做学者型的官员。

    朝廷再一次批准了卢植的辞职请求。

    熹平五年秋末,卢植于洛阳东缑氏山中筑草堂讲授《尚书》、《礼记》诸经,远近儒生后学趋之若鹜。

    缑氏山在偃师之南,缑氏县城之北,因春秋时代周灵王的一位缑姓王后诞生于此而得名。在汉代,这里是除洛阳太学之外的另一学术中心,不少大儒都在此讲学。卢植在此既可以观察朝廷动向,又可以和其他儒者交流,确实是两得便利。

    张胤、公孙瓒、刘备等人自然也追随卢植到缑氏山。张飞将仆人和庄客遣返回涿县,自己留在缑氏山,他最近与张胤、公孙瓒和刘备交往莫逆,自然不愿意独自回去。

    熹平六年的正旦,张胤又没有在家中过,而是与公孙瓒、刘备、张飞一起陪着卢植在缑氏山草堂中度过的。

    正旦过后,天气逐渐转暖。

    三月三,本应是草长莺飞之时,可惜今年春雨水稀缺,中原似乎有发生大旱的苗头。

    朝廷再次征召卢植。这次拜卢植为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一并在东观校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卢植欣然应允,缑氏山草堂讲学数月而止。

    公孙瓒已经二十六岁了,正感年岁蹉跎时,其岳父前辽西太守侯安来信,已推荐其到涿郡太守刘基处任从事。他这个岳父对他的关心,远胜亲生父亲。公孙瓒收信后,向卢植辞行。公孙瓒跟随卢植学习近两年,如今学有所成回郡出仕,卢植也感欣慰,好言勉励,并嘱咐其收敛暴躁心性,免受其害。

    公孙瓒唯唯称诺。

    刘备此次也与公孙瓒同回涿县。刘备家境贫寒,跟随卢植求学两年已是他的极限,这还要依靠族叔刘元起的接济。此事刘备也不愿向外人言,只以家母孤身在家,无人照顾为由,向卢植辞行。

    对待刘备,张胤的心情很复杂,两年相交,他与刘备的友情不浓不淡,可是张胤清楚,这是一个枭雄人物,知道他定然会在这乱世崛起。到时候,自己又该和他怎么相处呢?张胤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更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否则自己此时就应该干掉刘备,以消除未来的大碍,或者向其谄媚,以求未来能够傍到这棵大树。

    再次回到卢植在太学讲学时所居住的小院,张胤倍感亲切。这里就是他寒冬腊月、立于雪中求学的地方;这里也是他教纨儿那丫头吹《长相思》的地方;这里也是他听闻母亲去世伤心欲绝的地方……

    让张胤有些郁闷的是,这回他似乎被放了羊。卢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的新工作当中,几乎没有时间再教授张胤经文,只有到每五日一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