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特赦

    第四十四章 特赦 (第3/3页)

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陛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若设身‘日午汗滴’当又何如?”张胤有童子郎的身份,勉强可以自称“臣”。

    “大胆。”刘宏勃然大怒,气得胸口起伏不定。张胤此番话有明显意指刘宏不知民间疾苦、高卧殿台、坐享百姓膏脂的意思,“荒淫”二字更是皇帝之大忌。

    赵忠面无表情,但是心中却“嘿嘿”一乐,琢磨道:“这悯农小郎君倒是个耿直性子,可是,你难道就不怕陛下砍你的头吗?”

    张胤“扑通”跪倒,以头触地,并不言语。他在赌,赌刘宏并不会杀他。他有九成把握,以他如今的名声,加之刚刚献出灭蝗之策,刘宏不可能杀他的头,顶多是处置一番。他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有了这番话垫底,即使以后曝出他和董太后有些瓜葛,士人们也不会太过较真,把他归入董太后或阉人一系。

    刘宏正要侍卫进来,惩治张胤,只听董太后说道:“这个少年人倒是心直口快,老身喜欢。儿啊,不用与他一般见识。而且他说的倒也没错,如今我们大汉国的贪官污吏还少么?是该整治一番了。”

    说完,董太后又向张胤道:“张胤你起来吧。吾与陛下,都很喜欢你那几篇文字。《弟子规》劝人向学修德,《千字文》文思奇妙,都是佳品。《三字经》更是别开蹊径,三字一组,朗朗上口,而且其中似乎有颇多典故,不若就请你为老身和陛下讲解一下如何?”

    张胤起身道:“乐意为太后和陛下效劳。”

    刘宏一拂袖,并未再说。

    张胤起身时,瞄了一下董太后,只见她年纪应该不到五十,慈眉善目,五官姣好,华服宝饰,尊贵不凡。

    张胤不敢多看,随即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讲起,将三字经逐字逐句分析讲解,遇到“荀神君,有至德,教八子,名俱扬”之类的典故,也仔细说明。他改这《三字经》时,费尽苦心,其中的文字奥妙皆在胸中,此时讲来,滔滔不绝,一时间,竟然让董太后和天子刘宏以及赵忠听得入神。

    历史记载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其文字华丽,水准很高。其实,刘宏是一个有些文艺气质的皇帝,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不久之后建立鸿都门学,一个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此时,刘宏已经忘记了先前张胤的不敬之语,而是沉浸在《三字经》的世界里。

    过了大概有一个时辰,董太后身边刘宏的乳母程夫人轻轻与董太后耳语道:“时近中午,陛下也该用午膳了。”

    董太后恍然大悟,摆手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吧。陛下也坐得久了,还是先用午膳吧。”

    “好,那就到这。不过朕听说子承八岁能谱新曲、擅竖笛,就连蔡卿都多有推崇。请子承吹奏一曲,让太后与朕一饱耳福。取竖笛来!”刘宏不由分说,命人取来竖笛交到张胤手中。

    张胤也不能推辞,就口吹奏起《红豆曲》。此曲是他思念母亲时喜欢吹奏的。不管历史上刘宏和董太后是怎样的皇帝和太后,但是此时看来倒是母子情深。董太后对刘宏的关爱,让他想起了自己今生的义母崔萦和远在另一时空的母亲,不由自主地就选了这支曲子。

    《红豆曲》幽怨哀婉,充满相思之情,沁人心脾,情人听闻,是相思爱意;亲人听闻,是血脉相连的情意。

    曲罢良久,董太后幽幽一叹,道:“此曲真是哀怨,让老身心头十分难受。不知此曲何名?”

    张胤道:“《红豆曲》。”

    董太后问道:“为何叫《红豆曲》?”

    张胤吟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据闻江南之人,以红豆寄相思之情。此曲取其相思之意,因此名之《红豆曲》。”

    董太后又问道:“少年郎也有牵挂之人?”

    张胤抚笛道:“母逝时,臣吹奏此曲,以慰思念。”

    董太后又是一叹:“善。此至孝之人。”

    刘宏点头,对张胤的看法也是大为改观。

    董太后在程夫人的扶持下站起身,说道:“我儿,这悯农郎君实乃神童。戮贼救父,堪为至孝;创书体、作蒙文,才学惊艳。以老身看来,也不必去太学学习了,不若陛下就让他入宫为郎吧。”

    刘宏也起身,应道:“谨遵母命。”

    董太后嘱咐张胤道:“先前几日,要来为老身讲《三字经》。待老身的孙儿稍长时,也好以此教之。”董太后口中的孙儿正是未来的汉少帝刘辩,只是此时尚年幼还不到开蒙的年纪。

    如今三字经已经传至天下,世家大族对其极为认可,特别是那些有先祖出现在经文中的家族,更是将其奉为经典,以之为族中子弟开蒙。现在连董太后都有了类似的想法。

    张胤躬身行礼:“诺!”

    天子刘宏对赵忠道:“爱卿,你来安排。就让他入三署为郎吧。”一曲《红豆曲》让刘宏感动不已,自此认为张胤有大才,当大用。

    赵忠也行礼称诺。

    张胤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这么快就要入宫为郎了。就在宫门外,他还猜想自己需要到太学进修后才有此机会。入宫为郎,一般是举孝廉之人经过考试后才可以的。自己这是省了好大一段路程。

    只过了数日,皇帝特旨张胤入三署为郎,分到左中郎将麾下。出乎意料的是,对此事,朝野和太学都并未对此有何异议。阉人、士人、太学生、百姓难得的一致认可了张胤提前入宫为郎之事。张胤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缘这么好,只猜想这应该还是赖于灭蝗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