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治疫

    第六十九章 治疫 (第2/3页)

自己上了张胤的当了,他现在连一个冶炼炉子都没见到。

    虽然不断地叫苦叫累,但是蒲良的活干得仍是非常细致。其实令支山中的铁矿和冶炼厂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张胤甚至抽调了一千屯田兵和两千鲜卑战俘去令支。

    二月之末,令支铁矿和海阳煤矿皆产出了第一批矿石。张胤带着蒲良亲赴矿山视察。当时蒲良见到令支的铁矿石道:“质量上乘,可铸炼上等刀剑。”

    张胤大喜,当即下令召集辽西铁匠至令支,张胤先前在黍谷山重金聘请的工匠也在其中,由蒲良带领熔炼铁石。第一批要铸造的当然是各种各样的农具,此乃辽西屯田急需之物。阳乐城中的正业堂工坊建造由李权代管。

    令支铁矿的含铁量相对较高,通过遴选之后,可以直接使用高炉炼铁。此时的炼铁法,已经抛弃了原始的以木柴作燃料的低温“块炼法”,蒲良直接使用石炭作燃料,利用人排,也就是原始的鼓风机增加进风量,将铁矿石、沥青炭也就是焦炭、石灰石等放入高炉熔炼。这种方法,在大汉的冶炼中心南阳已经被广为使用,当然蒲良更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熔炼方法,不被外人所知。

    虽然现在只建成一座高炉,但是已经能够看出熔炼的铁水质量,在蒲良看来令支铁矿所产铁水的质量十分不错,可得上好生铁。

    作为后世机械系的毕业生,张胤对于古法炼钢,也多少知道一些。他一眼就看出蒲良在利用高炉炼精铁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杂质太多。这种高炉实际上一种单炉,煤铁同炉,生铁置于作为燃料的煤之上烧软,煤中的杂质不可避免的会混入其中。而去杂是这个时代炼铁工艺中最复杂的问题,精铁中含有的杂质越多,越难以打制出精兵利器。很多地方铁匠虽知用石炭炼铁的法子但是却弃之不用,就是因为无法剔除杂质。也就是说单炉可熔铁水,却不适合炼精铁。

    当下,张胤直接跟蒲良交流,提出双炉炼精铁的办法。就是两个高炉相连,一个装煤燃烧作为火室,一个装生铁作为熔炼室,使铁与炭分离,利用人排鼓风,将火室的火流和热量鼓入熔炼室,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同炉炼铁杂质太多的问题。

    蒲良听完张胤所说的方法后,琢磨良久,之后重重拍了自己的大腿,道:“子承大才,这法子太好了……”虽然仅仅是增加了一个火室,但是却解决了这个时代炼铁最难解决的问题。时下像蒲良这样的铁匠一直纠结于该用费时费力的木柴火炼干净些的精铁,还是该用石炭炼铁然后再想办法去除杂质。如今他不用纠结了。

    张胤一并将后世炼制焦炭的方法说给蒲良听,嘱咐他以法试炼,逐渐以焦炭为燃料,代替木炭和普通的煤。焦炭与木炭和普通的煤相比,既相对纯净又能够达到很高的燃烧温度,因此最适宜冶炼钢铁。焦炭是现代炼钢所必需的原料,可惜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天然的焦炭,如果这个时代就能将其烧炼出来,必将大大提高铁质,彼时所炼之刀恐怕无需百炼即可轻松斩甲数十扎。

    不过张胤并未等到蒲良炼出精铁和焦炭就急忙返回了渔阳,因为从兄张亮自南阳传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三辅、荆州、豫州、凉州等地爆发了大瘟疫,张胤的叔父张识染疫病危,幸有同郡涅阳人张伯祖,以术延之。

    对于自己这位叔父,张胤有着感激、亲情、恩情等多种情感。张识待张胤若亲子,当年也正是张识支持张胤筹建五方社,如今病危仍不忘让张亮在信中提及张胤与武脂虎之事。信中张识已经同意了张胤曲武脂虎为小妻。

    如今叔父张识病危,让张胤十分伤感。只是他对医疗所知极少,仅会一些在当兵时学到的一些简单的军事急救手段,根本帮不上什么大忙。

    大汉近年来真是命运多舛,祸不单行,地裂、海啸、瘟疫轮番来袭。建宁四年、熹平二年、今年,十年中三次大疫,百姓们伤亡惨重,民不聊生。

    大汉瘟疫泛滥可以归罪于匈奴人。《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从中不难看出,正是匈奴人用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