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背竹篓的贩剑少年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十八章 背竹篓的贩剑少年 (第1/3页)

    三福镇隶属于玉门郡,处于通往北域天脊城的三福口旁,镇上居民大部分都是恶灵族出现时南下的北域游民。

    民风同北域一般彪悍,习俗也相差无几,难能可贵的是三福镇乃至玉门郡,普遍能见到中原地区难以找到的三奶酒。

    三福镇位于密云高原以南,四季分明,镇上建筑大多还保留着北域原有的风格,低矮木制阁楼,以牛皮布料制顶,只有少数土著居民住着传统延续下来的青砖瓦顶房。

    不似如今的天脊城在秦武的筑城之下明显带有中原色彩。虽然没有辽阔的草原游牧,但不得不说三福镇才是拥有最纯粹的北域元素的地方。

    一条石板路贯穿整座三福镇,随处可见白发老叟在街边屋檐下做着女红或是享受阳光,壮年及孩童却极为少见,这座小镇因此稍缺朝气。

    一切源于从北域南下的游民中,年轻的都去往了更为繁华的玉门郡中打拼,大多数老弱病残倒是懒得折腾便选择在三福镇上扎根。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即使有筑城之人秦武一脉独据天脊城镇守,但恶灵族的残暴在游民心中日益加重,导致很少有重新回到北域的居民,但是前往玉门郡的倒是逐渐增多。

    “卖剑了卖剑了,镇西边铁匠老李家刚出炉的剑,六十两一把,一把六十两,不快不要钱,不快不要钱了啊,”祥和的三福镇时常浮出这稚嫩的贩剑声音。一位约莫着只有十五六岁的孩童背着个大竹篓,竹篓内竖着几柄用干草套装起的铁剑。

    那些自小习武后来去往外地修行的少年,在所谓锦衣还乡时,倘若碰见这贩剑少年都会掏出钱袋子买上一把悬挂在腰间,即使是钱袋紧张的也会咬咬牙拉着这贩剑少年在一旁小声问道“有没有便宜点的?”利剑配以玉佩饰件的装扮也算是风度翩翩的君子,有利于加大遇见女侠倾心的几率,谁不求那愿有侠侣在侧潇洒共走天下?

    剑道侠客相逢一言不合更是直接问剑,在相差无几的境界上,剑的锋利与否直接决定最后你是低头还是昂首或是撒开脚丫子死命的逃走。

    镇西边铁匠的剑,虽无奇铁神矿充斥其中,造型也平淡无奇,但用料厚实,剑刃锋利无比镇上人人皆知,说不上削铁如泥,却也能轻易砍个三寸厚的木头。公道的价格致使老李家的剑在三福镇的习武人中非常受欢迎,镇上都得夸一句“老李打铁功夫好,铸剑更是了不得,”还给本没有名字的剑取了个李记三福剑的名字,铁匠老李也乐的接受。

    凭着铸剑的营生,铁匠李家也不算是个小户人家。

    此时三福镇大部分孩童无非已经去到玉门郡的武苑炼气习武,或是在本地私塾埋头苦背,再不济的正在田间劳作商行看铺,小一点的二三成群满街撒欢,所以镇上孩童少见,也凸显出这位贩剑少年的别具一格。

    此少年粗布条将头发扎起,肤色因为常年走街串巷而晒的黝黑,两只大眼睛却十分灵秀。

    说起这位贩剑少年,街坊居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镇西边铁匠老李家独子自打学会走路起就对自家铸造的剑异常喜欢,不似同时期其他孩童几乎都光着脚丫子到处嬉戏玩耍,他独爱抱着铁剑,一坐就是一下午。

    铁匠老李顺势而为,让这位独子试试去走街串巷卖剑,李家铁匠铺本就只在三福镇上方圆几里内略有威名。但此地毕竟是去往北域的必经之路,往来旅客居多,走街串巷的方式还有助于提高些营收。

    老李最初心中还隐约有些担忧,担忧这位独子对于剑怀有爱之惜之的情怀而不舍去卖,奇怪的是这独子虽然爱剑,但买卖之事无半分顾忌,每天最不济也能卖个两三把。

    早期曾有街坊多次对铁匠老李提起,为何不将此子送往那些剑道名门宗派去锻炼一番,每次铁匠老李只是淡淡回应一句:“我家小辞啊虽然喜欢剑,但不喜欢摆弄,整天抱着就知足了,留在我身边学铸剑就好了,以后啊,说不定还能卖到玉门郡去咧。”

    这三福镇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