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合家言欢

    第六章 合家言欢 (第2/3页)

和气生财,莫把关系搞僵了,怕节外生枝!”。

    走进院子,围坐在木炭火盆的父亲和兄长、侄儿侄女都在亲切地招呼我,我忙不停地回应着,接着,赶紧到厨房去跟准备晚餐的妈妈和嫂子们打个招呼,然后到火盆边坐下,陪父亲和哥哥们聊天。

    尽管和小洒他们在火车站已吃过晚餐了,为了不扫兴,晚餐之时,我还是上桌,到了一杯尖庄酒,陪着一家人慢慢吃。乘此机会,我给他们介绍了所在大学和城市的概况,又讲了一些学校的喜乐之事助兴。为避免增加他们的担忧和烦恼,我没有讲述自己在思想、生活等方面遇到的诸多困扰与不适应。

    听我讲述的大学学习、生活条件如此优越,外教老师如此友善,冬季冰雪风光如此优美,一家人显得无比的振奋和自豪,大家喜笑颜开、满心欢喜。时不时有人还插话问些,诸如同学都来自哪里、女生多吗、暖气从哪儿来的、最冷时冰有多厚等问题,我都一一解答。我知道,父母兄嫂还是根深蒂固地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他们心中,上大学是我,也是他们最引以为骄傲的事,是多少金钱和财富都换不来的。

    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经商、做生意动辄上千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月收入,卖茶叶蛋的都比做导弹的收入高的现象,以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为例,工资不过区区百元左右,只相当于小洒做贩运生意三天的收入。因而,我的思想或多或少地也被“读书无用论”的迷雾所围困,有时甚至片面、消极、悲观的认为,读大学出来可能自己都养不活,当初还不如弃学做生意,省得丧失四年俯首可拾的大好赚钱机会,毕业后陷入生活窘境。但是,在背井离乡之后回到家,我更加珍视家庭这份高堂安康、兄弟关爱、妻贤媳孝、儿孙绕膝的美好。我又怎么能够残忍地将这些和盘托出,让他们从喜乐之颠跌入忧伤之谷。无论人生路上有何坎坷,我只想把希望和快乐带回家。

    久别后的第一次家庭团聚,我的大学生活片段,勾起了父亲和兄长的聊天兴致。大哥感慨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啊!六十年代我们读书那会儿,家穷国穷,运动又多。心里老是担心老汉儿是不是又在挨批斗,要是他出事了一家人咋办!当时连生活都成问题,又怎能安心读书!”

    二哥接着大哥的话题补充:“大哥!你还记得吧?有次我们放学回家,把书包埋在回龙河岸上的沙里,下河去抓鱼,等到回家时我的书包找不到了!”

    大哥马上接着说:“咋不记得呢!那次老汉儿把我们俩打惨了,还连夜连晚地带着我们去把书包找回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