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鱼陟负冰(三)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四十七章 鱼陟负冰(三) (第1/3页)

    秋桐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改变物质生活条件、赢得社会尊重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虽然,眼前有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所需,秋桐也有一份较好的工作,但面对未来,面对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面对属于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她所说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为之竭尽全力的现实问题。

    那时,大学生或取得中专以上文凭的知识分子总体上数量较少,按政策在国营企事业单位都被定编为干部,工资待遇高于普通职工,且升职晋级的机会也较多。抛开个体经商、私营企业不谈,单就国营系统来说,取得国家认可的大学文凭,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工资收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那时,商品住房的开发建设还没有启动,城镇居民获得住房的主要途径,就是单位建房后分配给职工居住。通常单位新建住房后,往往按级别,工龄,年龄,家庭人口、辈数,有无住房等一系列条件分给员工居住,只收取极低廉的租金。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文凭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单位干部,在有房可分时总是占有一定优势。

    这也是当时大批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抱着福利分房的希望,宁肯在单位领着微薄的百元不到的工资收入,也不愿辞职下海,去挣每月一千多元薪水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看来,辞职下海旱涝不保收不说,即便是经过一、二十年的打拼,顺风顺水地挣到几十万,还是无法换回一套安身的住房,与其如此,还不如窝在单位分到一套福利房实惠。

    至于单位什么时候建房、建多少房,那完全是根据各单位自身经济效益和单位领导的决策而定的,因此各单位住房分配情况真是千差万别。单位效益好、领导又关心职工的单位,职工住房问题就解决得相对要好,效益不好或领导不好的单位,住房供需矛盾就十分突出。

    一家几代人能挤在四、五十平米的空间生活,都算是比较好的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