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千里传书

    第一百一十章 千里传书 (第3/3页)

“贼寇狡猾,是枢密院料敌有误。现在是不是命王超从背后掩杀?”

    王继英嚅嗫道。但他心里不服:皇帝整天对着沙盘排兵布阵,主守定州明明是皇帝的定策,出了错就推到枢密院,枢密院成了专门替皇帝担错的受气包。

    “掩杀个球。”赵恒忍不住骂道。“契丹人是傻子?正在等着引蛇出洞呢,忘记上一次范廷召、康保裔了吗?”

    “可是前线大军都在定州,东路没有多少人马了。”

    王继英急得心如火燎。

    “那就赶紧调兵!加强莫、瀛、高阳关的防守。还要往大名府加派军队,立即去办,方案拿来,朕要过目。”

    王继英唯唯应诺。

    赵恒又对宰相毕士安、寇准说道:

    “去年朕决意亲征,诸位爱卿都说可去澶州,澶州也已经在做接驾的准备。然契丹倾国而来,足有二十万虎狼之师。咱们原来在定州布署了十万大军进行阻击,现在全部被钉死在那里,没有用了。如果贼寇从莫、瀛、深、冀向邢、洺一路杀来,剩下的军队布防各州都不够,哪有力量布下大阵进行阻击。贼寇最善野战,如果长驱直入打到黄河,澶州如何抵挡?开封也将受到威胁。有人提议说现在应该改变计划,暂且后撤以保万全。”

    “御驾后撤?撤到哪里?”

    赵恒刚一说完,寇准不等毕士安说话,抢先问道。今年七月,宰相李沆病故,参知政事(副宰相)毕士安扶正。毕士安是一个翰林出身的儒雅文官,他知道世道艰难,需要有强人共同担起天下大任,于是推荐勇于任事性情豪迈的三司使(财相)寇准同任宰相。

    “有人提出金陵,也有人提出入蜀。”

    赵恒的舌头好像短了一截。主张冲锋向前的人总是雄赳赳气昂昂,主张后撤的人却往往心虚气短,皇帝也不例外。寇准瞪了一眼副宰相王钦若、副枢密陈尧叟。这两人一个是江南人一个是蜀人,他认定是这二人出的主意,怒气冲冲说道:

    “是谁为陛下出的这个主意?应该立即将他问斩。这是扰乱军心。现在只有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战胜敌人,后退绝没有出路!”

    毕士安不说话,心里庆幸天塌下来有寇准替他顶着。王钦若和陈尧叟也不吭气,他们知道吵架吵不过寇准。赵恒心里叫苦,谁叫去年说了要御驾亲征的大话呢?当时哪里知道契丹倾国来犯,又哪里知道军事布署出现重大失误,刚一开战就报废了十万大军。现在既然没有人敢公开出来和寇准叫板,作为皇帝怎好开口自认怯懦,只有先在朝堂上用一下“拖”字诀的缓兵之计了。他抛开这个话题说起另一件事:

    “前线三镇一旦突破,下一道防线的核心便是大名府。应该选一位重臣前去镇守,诸位爱卿以为谁能担此大任呢?”

    众位大臣都没有思想准备,正在忖度,只听寇准又首先说道:

    “王参知足智多谋,可以胜任。”

    王钦若知道这是寇准恨自己阻扰亲征想将自己排斥出外,为了表明并不怕死,他上前一步,慨然说道:

    “臣愿往。”

    “那好,就由王爱卿担任天雄军(大名府军名)府判兼都部署,同时负责河北转运,和周莹共同协作守御河北。”

    周莹是原天雄军都部署,现在副丞相顶替了他的职位,但实际指挥还是离不开他,于是将他改任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

    “圣驾准备何时启程亲征呢?”

    寇准却没有忘记刚才的话题,盯着追问。

    赵恒恨恨地看了他一眼,正不知道如何作答,就见守在大殿门外的太监匆匆进来,直接走到皇帝跟前,附耳低语几句。赵恒脸色一变,遽然起身,看了殿中一眼,说道:

    “各位爱卿且等一等,朕有要事,去去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