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海水晒盐

    第六十一章 海水晒盐 (第2/3页)

过,来整多日的思考也不是没有收获。他想到一个自己会做,而且也绝对可以赚钱的法子,那就是:海水晒盐。

    之所以能想到这个办法,是因为来整上一世曾经出差山东无棣,看到过的一段文字记录:

    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中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来整学会了怎么利用盐田来晒盐。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可以从海水中提炼食盐的办法,就是利用“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加热将海水蒸发,然后提炼出可以食用的粗盐,但是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大隋的食盐来源主要就是靠海边十万盐工的煎煮盐来保障。

    与此相比,来整的海水晒盐法,则几乎是无本的买卖。不仅成本低而且产量大。

    只需要找一个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

    将盐田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

    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引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就是粗盐。

    想要做出精盐,还需要再加入稀释和过滤等程序,都不是什么难事。

    而来整选择的晒盐地点,就是山东无棣。

    无棣煮盐,最早可以追述到商周时期,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

    据《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史记》载:“太公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由此无棣盐业日盛,西汉时渤海郡置盐官。魏晋时盐民在碣石山上修建盐神庙,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盐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

    隋开皇十八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