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韵与诗
正文 文韵与诗 (第2/2页)
术领域的奇葩,一旦“越界移植”,反而会丧失其优势。很长时期,骈文被广泛应用于政论、公文,连皇上的命令、大臣的奏章都要“骈”一把。最滑稽可笑的要算骈体“判决书”,张家偷了李家鸡,官司赢了,得到的“结论”是一段用典起兴、说古论今的“骈话”。唐宋政治不谓不发达,可是好的政论文章流传不多,比不上先秦文章。柳宗元等,提出过对骈体滥用的质疑,得如流的响应,至唐末,骈体才逐渐开始退出它不应该存在的舞台。退是一种回归,骈文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清康熙年间,骈文再起高潮。大约是新文化运动,才使得骈文和文言文一起衰落。
文求韵,发轫于楚辞以后,延宕两千余年的这个过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它和诗词一样,追求声韵、节奏、对仗、用典、整齐的美,这是任何非汉语语言都做不到的。从“骈体”这些特点而言,比当今的“散文诗”体裁更接近诗。应该说,骈是文与诗的中间地带、结合部。“骈体”又是古今文学的“轻骑兵”。骈句的散漫组合,即是骈文;整齐组合,即是骈体诗;单独的骈句,自成一联。
纵观近体诗的发展演变,与当时兴盛的骈文有着割扯不断的联系。学诗者多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文化脉络,有空读一些代表性的骈体作品,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很多,在声韵、格律、对仗等基本功日益扎实的基础上,诗词创作水平必将出现飞跃。有年轻诗友误认为“骈”就是“文言”,不敢涉足,沉溺于就诗论诗,除了技巧有提高,很难有气质上的突破。其实传统的“骈”,是文言发展的艺术,并不是那么枯燥的。
“白话”能“骈”吗?能。现在修辞中的“对偶”几近于“骈”,只是没有“骈”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写白话,或记事抒情、或谈天说地、或登临怀古,巧妙地用现代语言“骈”几句,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所以,我建议爱好文学诗词的青年人,好好读几篇骈文,保证你的“内涵”“功底”会上大台阶。当然,论文报告、鉴定结论、文件通知之类,是千万“骈”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