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偷”的区别

    7. “偷”的区别 (第2/3页)

在抓住了贼,宁愿不报官,自己来处理,直接把贼绑在大路边的树干上,任路人打骂,那贼把头低得死死的,生怕让本村的人看见。

    头还低着啊?就把他头拿绳子绑住,往上拉着系在树丫上;更有甚者,还拿墨水往贼脸上涂写,写个“贼”字什么的。

    狗日的,都敢做贼了,还怕什么被人知道你是谁,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你是谁;有的不解气的,就在路边不停问路人,认不认识这人?认不认识?有谁知道?是哪村的?

    其实很多就是认识的,也不会告诉人家的,保住人家一张面子;但也有平时不对付(有矛盾)的,就会转头偷偷跟人说了,这个人他是谁,是哪个村的。

    如果知道这个贼是谁后,失主就开始大力宣扬,见到个路人,就大声说这是某某地方的某某某,甚至把贼的名字地址写在纸上,贴在贼身上,给大家看,碰上不识字的,就讲解给人听。

    有好事者,还生怕别人不知道,在旁边打着个大锣,当当当的破铜锣声音,吸引着路人前来观看。

    每当这个时候,墟市上跟看大马戏似的,围上几圈人;一些家长现场就教育起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啥也不能做贼,看看这些个贼,把祖宗十八代的脸都丢光了。

    这样的惩治,比报官好多了,基本上这个贼以后就在这个地头上消失了,不消失不行啊,一上街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贼。

    一进店铺的,所有人都盯着他,防着他偷东西;除了背后的指指点点,有的当面直接奚落开骂的,犹如过街老鼠一样。

    也有傻乎乎的傻贼,会在自己村里入室偷东西的;都是些穷人家,家里哪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富人家里倒是有点,但不管什么人家,被偷了都是很不舒服的,敝屣自珍啊。

    要是被自己村里人抓到,运气不好挨一顿揍,要是平时本来就不待见有矛盾的,会把人扭送到官府去,当然这是极为少数的。

    大部分的运气都还不错,因为人家不想破贼的面子,特别要是这个贼是未婚青年,这名声破了,以后连媳妇都娶不到。

    有句古话:“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乡下人就是要大家都看见贼挨打。所以,不管城里还是乡下,所有人都生怕自己孩子长大了成了贼,那真的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来,走在路上,都被人戳脊骨梁。

    当然,这些个是极为少数的人才会干,正常家教出来的人,宁愿讨饭活着,也不愿去做盗贼,就算被逼做,也要背井离乡隐名埋姓做。

    并不是所有的风气都这么差的,也有好口碑的事情,比如村里教私塾的王老先生,就是个拾金不昧的硬直老汉子。

    这个王老先生,甚至是有点古板,不但拾金不昧,而且手都不去沾,看到地上有失物,都不会去拾。

    但这个王老夫子啊,又怕地上的失物被别人给捡走了,失主岂不是很难过,自己又不能去捡起来(估计生怕别人误认为是他偷拿的),就只能站在失物边上傻等失主。

    这老头还特认真,看见如果失物是贵重东西,就要拿个东西遮着,等失主上来领取时候,还要人家报出里面是什么东西?数目是多少?

    对上了,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